日本人有一句比较普遍的价值观:

人に迷惑をかけないように生きる
(人活着就不要给别人添麻烦)

这个价值观体现在日本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待人接物,还是社交礼仪,以及社会上对于各种形形色色人的看法,都大体上贯彻了这个价值观。这也是为什么某些去过日本旅游的人都说日本是一个井井有条的国家,并且哪怕中国爆买团再恶劣,对方依然对你笑脸相迎,同时愿意接受你的任何意见。

因为他们觉得顾客就是顾客,无论是什么程度的顾客,做好基本的接待就是本职工作,并且也是“不给顾客添麻烦”的一个标准。

所以这个标准有时候会显得有点病态化,譬如很多人因为自身的一些原因,需要他人照顾或者关照,这些人也会觉得因为自己的无能而给很多人添了麻烦。

日本的文化里最讨厌的行为就是“人に迷惑をかける“(给别人添麻烦),而日本文化里对人最恶毒的评价则是”役に立たない“(没有用的人),那么如果你在日本是个残障人士,那你可能就面临着一方面”没什么用“,另一方面”给别人添麻烦“的双重评价。

而这个月在大陆上映的日本剧场版动画《声之形》就是这么一个说残障人士的故事。

220e535437acc837533bef362b1e71f9.jpg

《声之形》原著是漫画,讲述了听觉障碍的女孩西宫硝子和她的周遭的一群朋友或同学之间的故事。周围的人从一开始对西宫硝子的欺凌和不理解,到后来逐渐和西宫硝子的关系变好,众人开始面对崭新未来的故事。

实际上这个剧情和题材并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只是由日本人来做的话,对于其他地区的观众来看,对于“残障人士”与“普通人”之间的关系描写,总会让人觉得……很奇怪。


无法理解的脆弱与自杀

女主角西宫硝子作为先天性听力障碍,明明是弱势群体,在被受到欺凌之后,依然选择向欺负她的人们道歉……

你可能说她是个好人,仅此而已,但不能理解的还不仅仅是这些。

在主角们长大之后,从小学进入高中,西宫硝子还是那样的耳朵不灵光,而当初欺负过她的人却依然一副对着硝子”我讨厌你“的感觉,前往道歉的依然是硝子,反而遇到了更多困难,几乎每个欺负过她的人都拒绝正面的道歉,并且还各有各的道理。

整个电影中唯一对硝子有真正进行道歉的人,只有男主角石田将也,而男主角在小时候,也恰恰是欺负硝子最多最明目张胆的。

从介绍来看,整部电影似乎描述的是硝子这么一个听力有障碍的人,如何和周围的人变得相互理解和接纳的故事,然则实际上则不然,这部电影从中期开始,讲述的更像是一个关于男主的故事。

男主小时候对于硝子进行了各种过份的欺凌,实际上欺凌的并非男主一人,周围的同学都或多或少的做过这些事情,硝子被孤立,被绊倒,被人嘲笑不会说话,被人模仿她那奇怪的发音,只是男主做的过去显眼。后来这个欺凌的事件被硝子的母亲以及老师责问,男主被同学作为凶手指责而推了出来,气急败坏的男主指责了所有的其他同学:

“你们都欺负过硝子,为什么非要说都是我一个人干的?”

这句话几乎得罪了其他所有人,在这件事情之后男主成为了新的被欺凌对象,欺负人的家伙尝到了被人欺负的滋味,男主也被狠狠的摔下了道德的阶梯,成为了千夫所指的恶人,同学们对其施加硬暴力之后还有软暴力,男主万念俱灰甚至想到要去自杀,直到他再次遇到了硝子,获得了硝子的原谅,才放弃了自杀的念头。

整部电影最无法令人理解的就是男主与硝子的自杀行为,一个人被人欺负到而感到绝望,想要一死了之其实很容易理解,但男主角的自杀无法理解是因为国情原因,女主角硝子自杀的行为无法理解更多的是价值观的问题。

我说到”国情原因“或许你也明白了,大陆电影院上映版删除了几乎所有”男主角受到欺凌直到轻生“的镜头,只是留了不疼不痒的几句话带过,如果你没有看过网络上早就可以看到的完整版或者原版漫画的话,你肯定会不知所云,这不得不说是大陆电影院版最大的一个遗憾。

而硝子的自杀则更加的令人不解,在男主角与硝子多年后再度相遇,男主向硝子道歉,硝子也接受了这样的男主,男主想要帮助硝子获得当初关系不好的同学之间的理解,结果以失败而告终,硝子看到男主的努力没有结果,于是就觉得是自己的无能连累了男主,所以就想要去自杀……

硝子没有错,先天性听力障碍并不是她的错,她也没有做错过什么,欺负过她的男主已经道歉,而其他欺负过她的同学们却都拒绝道歉,因为男主让其他人向硝子道歉失败,所以……硝子要自杀?

仅仅是因为日本的那个普遍的价值观:“我的存在给其他人添了麻烦?”

而整个电影的结尾则更显突兀,主角中心从硝子转移到了男主身上,描述了男主一直以来的心灵创伤,曾经欺负过人,后来被人欺负,觉得自己是一个人渣,是一个没用的人,就连帮助硝子再次被别人接受都做不到……

“自己的存在再次给其他人添了麻烦。”

所以男主失去了生活的勇气,而硝子最后给了男主这样的勇气,俩人愿意继续面对生活的未来,故事就这么结束了。


莫名其妙的价值观

对于不了解日本文化的人来说,这个电影传达的内容简直莫名其妙……尤其是剧情里的几个欺负过硝子的同学,男主角道歉了,他们依然拒绝道歉,并且各有各的道理。最明确的道理就是,硝子的存在完全没有顾及过他们的感受。

一个聋哑人,为了你,需要连累其他人学手语浪费时间,完全没有顾及过正常人的感受。
一个聋哑人,为了你,需要其他人费劲用纸和笔去写字和你交谈,完全没有顾及过其他人的感受。
一个从来没顾及过其他人感受的聋哑人,居然要别人对你道歉?

所以整个电影存在三个不能理解:

1,聋哑人被人欺负,一些欺负聋哑人的人后来被欺负了,觉得自己曾经欺负过别人,自己受到了报应,十恶不赦,想死,所以要自杀。

2,聋哑人被欺负了,别人帮助聋哑人别被欺负,结果失败了,聋哑人觉得自己活着光连累别人,想死,所以要自杀。

3,聋哑人被人欺负了,欺负聋哑人的人拒绝向聋哑人道歉,因为他们觉得聋哑人总是在自以为是的干涉别人的生活。

到底是何等的描述才能让人觉得一个弱势群体的存在变得如此没有价值,这与我们经常接触的“多关注弱势群体,人人生而平等”的价值观相悖,也是整个电影让人完全无法理解的地方。


难以接受的电影改编与引进的致命一刀

实际上即使是漫画原著,《声之形》也花费了大量的剧情去解释其中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你会发现那里面的每个欺负过硝子的同学都存在着自己的不堪回首的过去,他们都有自己困难和无法被理解的地方,各种各样的事情才导致了他们那样的性格,而漫画本身的名字《声之形》也并非为了宣扬“聋哑人就应该被特殊照顾”,而更多的是想表达另一个观点:

人与人之间如何更好的沟通,一般我们是用说话的声音,而当一个人没法说话的时候,更多的时候还是用心灵和相互理解才可以。

或许这才是《声之形》这部原著才想要表达的内容,只是电影版的改编实在是过于不恰当。

电影版里才用了大量的静止画来凸显画面的美,又用了特别文艺的音乐去提高影院里的逼格,唯一残缺的就是叙事性的描述。

将一整部漫画压缩进一个两小时的电影里本身就很难,结果电影制作方京都动画又使用了大量的风景画注水,不得不放弃了太多关于角色塑造的内容,这使得原本即使在漫画里,那些本身就很难被读者理解的“拒绝道歉”的欺凌者的过去的描述全部成为了泡影,让看了电影的观众有一种:”好人被逼得快要死,恶人还在蹦的欢”的这种不好印象,再加上大陆引进版那剪掉了 20 分钟的致命一刀,使得整个电影看起来真的非常的不好。

不好,太不好了,电影前期剧情缓慢,大量的慢节奏画面,后半部分剧情开始跳跃,故事框架倒是说清楚了,但是“为什么”,却没有告诉你,而这个“为什么”你就算自己思考也可能思考不出什么结果,留给你的只是或许会对于女主角西宫硝子的那一点点同情罢了。


《你的名字》的好评并不代表日漫电影都是精品

继去年《你的名字》(君の名は。)在大陆的票房火爆之后,越来越多的日本漫画电影开始被引进,很多人似乎看到了里面的商机,但这也开始越来越多的暴露日本动画电影的更多问题。

我想对于那些经常看日本动画的“宅男宅女”们来说,日漫电影并不是一个“好电影”的绝对保证,相反,日漫电影里翻车的作品是大多数。

如果你因为去年看了《你的名字》而对日本漫画电影产生好感,想要去电影院看看这部《声之形》的话,我建议你慎重考虑,因为《你的名字》只是日漫电影里的一个另类,一个能稍微认真讲故事的另类。要知道新海诚之前做的也是这种类似《声之形》的充满风景画而不好好讲故事的“文艺片”儿。

《你的名字》的火爆的主要原因是它讲述了一个好故事,我记得冯小刚导演就说过,一个电影只要把故事讲好就不算差,只是恰恰很多人偏偏连一个故事都讲不好。

我不相信很多人用电影讲不好一个故事,只是更多人或许内心觉得“仅仅用电影讲故事太 Low“,他们总想在电影里赛点其他的“美”进去,于是导致了佐料放太多,原本的故事也支离破碎。

《声之形》这部电影故事并没有讲好,可以说完全没有体现出原本漫画那些细腻的人物塑造,而且即使是漫画原作,我觉得价值观也很难被中国人轻易接受,不为别人添麻烦而活着,为什么?自己明明是受害者,错不在己,为什么还要感到失落?加上国内版那致命的一刀,我很难找到向人推荐去电影院看它的理由。

我看的是 9 点 20 的场,整部电影只有 7 个人在看,除了我之外,还有三对情侣,看起来他们似乎也并不了解这部作品,只是觉得可能和《你的名字》一样是爱情片,实际上这电影没说多少爱情…………

啊……不如说甚至没说清楚故事吧,只是告诉了我们,日本人不喜欢给别人添麻烦,即使是残疾人,即使添麻烦不是你的错,即使你为了不给别人添麻烦的这件事儿给别人添了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