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查看: 鉴赏 分类下的文章

关于 Galgame 的两则八卦

最近 Galgame 虽然有打,不过打着打着就歪了……去找关于 Galgame 的八卦去了。

找了找倒是挺有收获,总结有俩,这俩估计也挺有意思的,一个来自于别人的讨论,一个来自制作方自己泄露,这里记录一下,方便那些有兴趣的人来看。

阅读全文...

你妹妹不是你妹妹,你哥还是你哥

曾经有一个神作游戏,叫做《お兄ちゃん 右手の使用を禁止します》,这个游戏无论是在噱头上,宣传上,卖点上,还有本身的剧情和画风上都颇有亮点,就算是不懂日文的人看到这个标题也都能想入非非,配合那个有魔性的 OP,这个游戏也达到了当年的一个高度,虽然它本身看起来像是一个拔作……

其实我觉得不是拔作而是纯爱作,而且游戏还有每个人的路线和独立 ED,拔作可没这个待遇……

制作《お兄ちゃん 右手の使用を禁止します》的会社是 Galette ,这是一个专门做妹控游戏的会社子品牌,但是这个会社……怎么说呢,挺倒霉的。

首先可以明白的是两个品牌:Galette 与 GLace 。Galette 专门用来出妹控游戏,而 GLace 则是用来出剧情向的游戏,根据游戏内容来看,公司的重心应该是在后者上,毕竟制作拔作也仅仅是走投无路为了赚钱的不得已行为,谁不想高大上来着……

可是这个 GLace 出的游戏啊,有点惨……

之前出的那个什么恋神我没玩,不知道,我玩了之后的《Timepiece Ensemble》,简单说:一坨屎。后来 GLace 大力宣传了之后的新作《天ノ空レトロスペクト》,玩了我觉得……还凑合,前面的设定挺有意思的,但整个游戏后半部分问题不少。更惨的是虽然我觉得游戏还凑合,可日本人不这么想,批评空间一阵喷,把这游戏喷的一文不值成了地雷。之后这个牌子似乎都烂了,只能找了个马甲继续出,又发售了游戏《甘夏アドゥレセンス》,这个游戏虽然……有那么点可取之处,但整体来说还是挺垃圾的……

也就是说,GLace 这个品牌明明是专注打造营造口碑的剧情作,结果从一开始到现在哪怕换了个马甲,出的游戏都被喷成了地雷。完全没有什么口碑可言。

那么 GLace 有没有出过优秀的作品呢?有!《1/2 summer》!

但是很遗憾啊,这个《1/2 summer》的发行被规划在了 Alcot 的牌子下,虽然后来又回归给 GLace 了,但已经没人记得这是 GLace 出的了。

所以在大部分业界的口碑里,GLace 的游戏 = 地雷……

阅读全文...

刺猬症候群

不知道现实中大家见没见过一类人,他们嘴巴狠毒,说话总是充满挑刺儿的口气,但是他们却又懂得察言观色,在察觉对方要生气的时候能快速住嘴,并且敏感而细腻的知道对方是否真的生气,或者是否真的心情不好。同时还很在意对方对自己的看法,会根据对方的情绪来控制自己的言论,但嘴上却又不会轻易的松口,依然保持毒舌的高姿态。他们自绝于他人,自绝于各种小圈子,自绝于社交,但又担心孤独,担心自己不被人理解,想要有朋友,可又放不下心里的疙瘩…………他们想和人亲近,但是又怕太容易被人亲近,他们就是这么矛盾的存在着…………

这种现象的人,日语里有一个词儿专门用来描述,叫做刺猬症候群 (ヤマアラシ症候群)。

因为怕受伤害,所以就会伤害别人,内心的善良使得自己不愿意伤害别人,但自己又不能停止的去伤害,于是就陷入了自责和矛盾中,甚至会做出很多可笑的荒谬事情,导致更大的伤害,这就是刺猬症候群的所谓不良表现。

在现代社会里,这样的人其实挺多的,不过这样的人也是可怜的,因为他们本质上心眼儿大多数并不坏,都是善良的人,只是因为怕受伤害,而成为了表面上的“毒舌恶人”,背负着不应该有的外在评价,像是刺猬一样,因为爬受伤所以去刺伤别人,自己蜷缩起来不肯见人,留给别人的只有浑身的尖刺。

其实这样的人也可以获得拯救,摆脱掉别人的成见,需要的只是一个敢于拉他一把的人,而这个人应该具有承受这种“刺猬”的攻击的能力,说白了,就是要受伤,并且也不怕受伤。

所以《残念な俺達の青春事情。》这个游戏,大概就说了这么一个故事。

screenshot.202.jpg

阅读全文...

童话从未欺骗过你

我这个人年纪也不小了,但是我一直有一个“童话情结”。

所谓“童话情结”的意义就是个人对于“童话”一直有一种向往和憧憬,而不是对它有所谓的“排斥”和“厌恶”。

很多人有一个莫名奇妙的观点,那就是觉得“童话一定是给小孩子看的”,实际上童话的原本英文是 fairy tale,更多的是具有“妖精”和“魔法”之类的奇幻色彩的故事,只是不少此类故事因为充满想象力,故事描述直接,人物关系简单,比较适合儿童去阅读而已。并没有人说过所谓的 fairy tale 一定是针对儿童,只是随着相关作品的增加,这被当作一种莫名其妙的共识而已。

换而言之,只是单纯的“童话”的风格比较适合小孩子去阅读,并没有说过“童话”是针对小孩子作为阅读对象而书写的,这是“童话”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并非童话的读者定位。

而且当长大之后的你再度捧起童话阅读的时候,你会发现,曾经耳熟能详的故事,现在看来,已经不是原来的面貌。

你会过度注意童话描写里的细节,你会思考童话里的人物关系,你会去揣摩作者想要对你表达什么意思……

这些事情都是我们小时候阅读童话故事时所不曾想到的,现在我们已经长大,当我们带着一颗已经成长的心情去再度面对小时候的那些故事,不但发现我们自己已经不再纯洁,同时还会觉得,曾经读起来没啥感觉的所谓“童话故事”原来如此的“细思恐极”。

设定天马行空,故事情节不拘一格,叙事简洁明快,角色设定爱憎分明,看似简单的粗线条故事下,带来的是更多的是在已经描述清楚基本故事情节的基础上,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空间。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网络上经常看到各种谈论“黑暗童话”、“黑暗童谣”之类内容的原因,其实这也是我认为”童话“故事最大的魅力之所在。小时候的我们会觉得很多童话是 Happy Ending 那是因为我们纯洁,而长大了,我们开始越来越多的接触世界的黑暗,那些曾经的 Happy Ending 让我们看来会多了很多现实的悲剧色彩,或许这也是为什么,长大了的我们很少再次感觉快乐的原因之一吧。

songofthesea.jpg

我有”童话情结“,我喜欢看童话,成年人的世界里接触童话或许并不那么容易,但看一看动画电影是一个不错的路子。虽然现在的动画电影市场已经越来越多的被美式风格和日式风格所侵占,这两者说实话其实都和“童话”不怎么沾边儿,大多数是站在大人的视角,或者用精细的方式去描绘童话的世界,已经丧失了原本那种”粗线条但又结构完整可以给人想象空间“的童话属性,不过好在这个市场并没有完全被侵占,依然有很多的童话风格的故事呈现在我们眼前,就像日本还有别具一格的宫崎骏一样,北欧这个盛产童话的地方,也会有原汁原味的童话作品,譬如这部《Song of the Sea》(海洋之歌)。

阅读全文...

我特么再也不想和你们这群二次元死宅一起看电影了

我在电影院看过不少次动画电影,不过大多数是 Pixar (皮克斯)的,日漫的电影其实之前都没见到过,当然这么说也过于绝对,其实在这之前也看过几次,不过是本地漫展组织的那种包场小规模放映,要说正儿八经在电影院看到日系动画电影也就是去年的《君の名は。》(你的名字),那部电影国内上映之前网络上已经有了画质不高的泄露版,但考虑到导演新海诚的动画特点主要是画面,只有电影院才能更好的呈现那种效果,于是还是有不少粉丝去电影院支持票房的,也创造了日本动画引进大陆市场的新的票房奇迹。

得益于《你的名字》的成功,于是在今年我们看到了更多的日本动画剧场版和其衍生作品的引进,我们看到了《声之形》,也看到了《银魂真人版》,还有《刀剑神域:序列之争》以及下半年有可能上映的《打ち上げ花火、下から見るか?横から見るか?》(《飞上天的烟花,从下面看?还是侧面看?》国内暂译为《烟花》),也可以从侧面反映了越来越多的资本开始注意到这个新的赚钱领域,毕竟看动画的那批年轻人都渐渐成为了消费主力了,这个市场比例虽然不大,但是中国人多啊,体量大,一个稍微小一点的比例都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稍微炒作一下,那也是稳赚不赔的生意。

这一点我是很乐于看到的,因为我的确很想在电影院看到自己喜欢或者关注过的动画作品,虽然现在在线看片儿地址众多,但说句实在话在网络上看片儿效果真的不好。毕竟现在的网络环境太差了,到处都是小学生在刷无聊的弹幕,或者是那些智商不健全的人在进行无意义的争吵。我也是原本很喜欢在线看,后来也就渐渐不看了,很多我认识的朋友也因为在线看环境太差而转回了下载看。然而随着我国版权意识的逐渐增强,下载动画也不是原来那么简单的事情了,预期费劲半天求种挂资源还要跪求各路靠谱字幕,何不直接订张票去电影院看来的轻松惬意呢?

况且……看片儿本来就应该给钱吧?

144437423.jpg

而且根据我近期的电影院观影感受来说,效果其实还不错,不管是看热门大片儿也好,冷门动画片儿也罢,无论是看《你的名字》还是《声之形》,大屏幕和安静的环境总归还是好不少。所以我也很乐意一次又一次的花钱去看,包括这次的《刀剑神域:序列之争》。

阅读全文...

或许《敦刻尔克》并不适合大部分人

我并非不喜欢看电影,只是我觉得大部分电影不是很值得去看,或者没有什么吸引我去看的地方。

不过有些电影我觉得还是真的不错的,譬如之前偶然看到的《蝙蝠侠》三部曲,看那部电影之前我对于蝙蝠侠的了解仅仅是一些地方电视台播放的动画片的一些简单介绍的程度,而看完之后我却记住了很多人,尤其是小丑,以及男主角对于正义的偏执追求与向往,更是记住了这个电影那富有特色的朴实的画面表现,以及与画面完美契合的音乐。

其实讲道理,小丑的演员是谁,主角的演员是谁,作曲者是谁,我在看《蝙蝠侠》的时候都不认识,只有在后来我才知道了他们是谁,而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则是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Christopher Nolan)和他对于胶片电影的坚持。

在现在到处都在追求 3D 的时代,依然有导演坚持拍摄纯胶片电影,这的确是一个令人敬佩的事情,而且重要的是,胶片的电影比起某些堆砌特效的 3D 片儿,少了浮夸,多了写实,也会让人感受到画面有着最朴素的冲击力。

诺兰导演的才华不错,运气也不错,每次合作的都是老搭档,或者是不会砸锅的演员,实际上他指导的作品也没有令人失望,之后的《盗梦空间》以及《星际穿越》都算是有特点的好电影,于是到了今年,他推出了自己最新的力作,号称是“战争惊悚悬疑片”的《敦刻尔克》(Dunkirk)。

20170714133142RYHh7qjSKcUPa9wp.jpg

阅读全文...

《声之形》:不为别人添麻烦而添的麻烦

日本人有一句比较普遍的价值观:

人に迷惑をかけないように生きる
(人活着就不要给别人添麻烦)

这个价值观体现在日本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待人接物,还是社交礼仪,以及社会上对于各种形形色色人的看法,都大体上贯彻了这个价值观。这也是为什么某些去过日本旅游的人都说日本是一个井井有条的国家,并且哪怕中国爆买团再恶劣,对方依然对你笑脸相迎,同时愿意接受你的任何意见。

因为他们觉得顾客就是顾客,无论是什么程度的顾客,做好基本的接待就是本职工作,并且也是“不给顾客添麻烦”的一个标准。

所以这个标准有时候会显得有点病态化,譬如很多人因为自身的一些原因,需要他人照顾或者关照,这些人也会觉得因为自己的无能而给很多人添了麻烦。

日本的文化里最讨厌的行为就是“人に迷惑をかける“(给别人添麻烦),而日本文化里对人最恶毒的评价则是”役に立たない“(没有用的人),那么如果你在日本是个残障人士,那你可能就面临着一方面”没什么用“,另一方面”给别人添麻烦“的双重评价。

而这个月在大陆上映的日本剧场版动画《声之形》就是这么一个说残障人士的故事。

220e535437acc837533bef362b1e71f9.jpg

阅读全文...

黄金小时代

More 这个会社准确说不是一个专门做 Gal 的会社,因为怎么看都像是……

“一群搞音乐的,为了方便发行专辑,顺便做点 GalGame。”

实际上它们的公司名字也是 MME,全称 MORE MUSIC ENTERTAINMENT。

我说这个也就是想说,他们的重心似乎的确是在音乐上,而搞 Galgame 这种成本低的游戏开发对他们来说应该不是什么正事儿,更多的像是玩儿票?

当然他们玩票也好,随便搞也罢,More 也出了好几个游戏了,看起来也不像是“爽一把就跑”,反而开花越来越多,而且开的子品牌也越来越多……

我有时候怀疑日本注册一个新品牌是不是随便就 OK 了,不然为什么那么多做黄油的会社动不动换个马甲……

这次的 More 的新品牌叫做 Niko,出品的游戏叫《ゴールデンアワー》英文名字应该叫 Golden Hour。

你说原本 More 的两个品牌搞的好好的,一个叫 More 的出纯爱游戏,一个叫 Pure More 的出拔作,而现在分社开了一堆,搞了一个看似要搞废萌的 Chelseasoft,又搞了个 DOLCE,出品了卡萨布兰卡的小花,这次又来了个 Niko,鬼知道这是要出什么风格的游戏啊……

screenshot.10.jpg

阅读全文...

体质好才能超频呀

《ワガママハイスペック》(任性 High Spec)这个游戏去年可谓是比较成功了,也出了个泡面动画,而且动画质量比某个皇女流浪猫好多了,听说后者都已经没钱了。然后既然游戏卖得好,自然就要出续作啊。

所以まどそふと憋了快一年,出了一個《ワガママハイスペックOC》。

我一开始觉得应该是续作吧,まどそふと自己写的似乎也是续作,在这个“续作”里,原本不可攻略的游戏里的班级委员长四月一日奏恋,男主的责任女编辑鷹司千歳,以及男主班级的女老师岩隈縁升格为可攻略角色,同样原本的角色依然可以攻略……

屏幕截图 2017-08-28 16.49.37.png

然后游戏没有发售体验版,直接上正式版。

我就想啊,这游戏该不会是 FD 吧……我看了下售价已经快 10000 円了,不能这么明目张胆吧。

游戏运行一看,我草……还真是 FD……

阅读全文...

你爱的不是故事,而是人

回看过去的一些我玩 Gal 的感受,总会感觉想要苦笑。

过去的自己总是觉得一个游戏啊,想牛逼,一定得剧情好。什么才是剧情好呢?就是一定要有超展开,并且还不能展开的太离谱,展开爆炸且保持合理,伏笔一大堆并完整收回。最好还能引申一点做人的道理和世界的真相,这样才是一个牛逼的游戏。

现在看自己当时追求的不过是“剧情向”里的牛逼的游戏,然而就和电影院除了美国大片也会有十里桃花一样,Galgame 可不只是“剧情向”这一种的。

我也曾想过,一个游戏如果能把角色塑造的足够可爱,其实也不错,只是这类游戏我总觉得会比起那些“剧情向”游戏要低一档次,因为人家是大作,你这个只是塑造角色卖萌的也就是喝茶片儿的水平,就好比你拿着《死亡笔记》对比《摇曳百合》,拿着 3A 大作对比 minecraft,一般人总会觉得两者不在一个层面。

阅读全文...

归档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