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个人年纪也不小了,但是我一直有一个“童话情结”。

所谓“童话情结”的意义就是个人对于“童话”一直有一种向往和憧憬,而不是对它有所谓的“排斥”和“厌恶”。

很多人有一个莫名奇妙的观点,那就是觉得“童话一定是给小孩子看的”,实际上童话的原本英文是 fairy tale,更多的是具有“妖精”和“魔法”之类的奇幻色彩的故事,只是不少此类故事因为充满想象力,故事描述直接,人物关系简单,比较适合儿童去阅读而已。并没有人说过所谓的 fairy tale 一定是针对儿童,只是随着相关作品的增加,这被当作一种莫名其妙的共识而已。

换而言之,只是单纯的“童话”的风格比较适合小孩子去阅读,并没有说过“童话”是针对小孩子作为阅读对象而书写的,这是“童话”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并非童话的读者定位。

而且当长大之后的你再度捧起童话阅读的时候,你会发现,曾经耳熟能详的故事,现在看来,已经不是原来的面貌。

你会过度注意童话描写里的细节,你会思考童话里的人物关系,你会去揣摩作者想要对你表达什么意思……

这些事情都是我们小时候阅读童话故事时所不曾想到的,现在我们已经长大,当我们带着一颗已经成长的心情去再度面对小时候的那些故事,不但发现我们自己已经不再纯洁,同时还会觉得,曾经读起来没啥感觉的所谓“童话故事”原来如此的“细思恐极”。

设定天马行空,故事情节不拘一格,叙事简洁明快,角色设定爱憎分明,看似简单的粗线条故事下,带来的是更多的是在已经描述清楚基本故事情节的基础上,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空间。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网络上经常看到各种谈论“黑暗童话”、“黑暗童谣”之类内容的原因,其实这也是我认为”童话“故事最大的魅力之所在。小时候的我们会觉得很多童话是 Happy Ending 那是因为我们纯洁,而长大了,我们开始越来越多的接触世界的黑暗,那些曾经的 Happy Ending 让我们看来会多了很多现实的悲剧色彩,或许这也是为什么,长大了的我们很少再次感觉快乐的原因之一吧。

songofthesea.jpg

我有”童话情结“,我喜欢看童话,成年人的世界里接触童话或许并不那么容易,但看一看动画电影是一个不错的路子。虽然现在的动画电影市场已经越来越多的被美式风格和日式风格所侵占,这两者说实话其实都和“童话”不怎么沾边儿,大多数是站在大人的视角,或者用精细的方式去描绘童话的世界,已经丧失了原本那种”粗线条但又结构完整可以给人想象空间“的童话属性,不过好在这个市场并没有完全被侵占,依然有很多的童话风格的故事呈现在我们眼前,就像日本还有别具一格的宫崎骏一样,北欧这个盛产童话的地方,也会有原汁原味的童话作品,譬如这部《Song of the Sea》(海洋之歌)。

《Song of the Sea》(海洋之歌)是一部爱尔兰动画电影,来自画师 Tomm Moore 导演的作品,故事在爱尔兰神话传说”海豹女“(Selkie)的基础改变而来,描述了一个海豹女与人类的混血的女孩,从一开始被迫远离海洋,到最后选择与大海作伴的故事。

之所以会去看这部电影还是因为在 Twitter 上看到个人比较关注的日本声优深田愛衣(ふかだあい)个人在宣传,因为这部电影的日文版在去年和中国大陆同期上映,虽然比起原本的动画最早上映日期已经过了两年,但迟来的上映总比遥遥无期来的好,深田愛衣个人负责了这部电影的女主角的配音……当然,我在看了之后发现女主角几乎就没几句话就是了。

但幸运的是我还是因此而接触到了这部电影,看完之后并不会感到后悔和浪费时间,反而是极大的满足与惊叹。这部电影时长不算短,但是亮点颇多,无论是从绘画的构图,还是从电影的音乐,以及那女主角几乎没有的台词,都表现出这个童话故事所具有的那种深邃而令人放松,易懂却又令人回味无穷的气息。


方与圆的世界

要说《海洋之歌》这部电影最大的优点应该是两个,美轮美奂的画面就是其中之一。《海洋之歌》的作画据说是全部手工绘制,虽然这在大部分都采用手绘的日本动漫市场来看並不算什么,但实际上《海洋之歌》的效果还是要比大部分日漫好的多的,其具体原因还是在于这部动画对于画面风格的固定与探索。

我不是很清楚其他人是怎么界定一个动画作品“画面好”的,大多数应该是觉得“画得逼真,画得写实,色彩斑斓,细节复杂”应该可以算得上是画面好,但实际上更多有些更多的画面美丽并非是需要还原现实或者有诸多的细节,而是在“确定的风格内创造出美丽”。因为并不是每个动画作品都决定要走写实路线,也可以去走具有个人风格的幻想路线,而《海洋之歌》走的就是这么一个存在于“方与圆”之间的幻想路线。

网络上有人解析《海洋之歌》的画面风格中说道,这部动画电影里大量使用了“黄金分割”(斐波那契螺旋线)构图,形成了画面上的一种美感。

2826154-f20c3d16d158c9ea.JPG

然而我个人觉得或许这是因素之一,但在很多摄影圈子里的人过度的追求这个所谓的“黄金分割”构图则显得有点矫枉过正。因为你随便找一个好看的或者不好看的照片,拿着那个斐波那契螺旋线照着去比划,你都会发现它们似乎或多或少都有这么一点“黄金分割”,我不知道这算是巧合还是一种刻意的生搬硬套,但我个人觉得《海洋之歌》的画面风格的美丽并不是主要因为这个构图,更多的还是它的画面风格,里面的所有元素都大量使用了”方“与”圆“

无论是女主角的脸,还有里面传说的海豹,以及更多石块,楼梯,旋转天台,还有那深邃的海洋,我们见到的大多数都是圆滑的圆形构成,而部分房间,和男性角色,以及少数反派,尤其是动画里出现的城市场景,统统使用方形绘制,很好的用两种元素分割了两个不同世界的场景。动画的主题是为了呈现属于大自然的海洋与属于迂腐人类之间的城市的冲突,所以在画面上将大多数的”圆“留给了海洋,而将大多数的”方“留给了陆地与城市,同时动画对光影效果的使用堪称典范,也正是这样的光影很好的结合了两个元素之间的冲突,让整个画面融为一体。

song_of_the_sea_still.jpg

《海洋之歌》这种看似简单,但是却又风格鲜明的画面特点非常容易给人留下印象,加上那偏向深邃的海洋色调,更加的感受到海洋的气息。而”方“与”圆“本身就是两个最冲突却又最能结合的元素属性,两者之间的碰撞构建出了一个有趣的奇幻世界。

而且在整部电影里,出现过很多”符号化“的元素,最容易注意到的就是各种各样的”漩涡“,有人说这是代表着一种精神和灵魂,又有人说这是代表着”海洋“,有人甚至写了很长的文章去探寻这些元素背后隐藏的意义,我个人是觉得没那个必要去强行的刨根问底,自己去跟着电影去理解或许更好一点。


夜与海的配乐

既然电影名字叫做《海洋之歌》那么整部电影中音乐自然也会占有巨大的比重。对于《海洋之歌》这部动画电影来说,音乐的表现是它优秀的另一个原因。

《海洋之歌》的音乐采用了爱尔兰传统民谣风格,作曲者 Bruno Coulais 是一个法国人,擅长参与“自然相关”的配乐创作,而《海洋之歌》这种类型的作品自然也是他的拿手好戏。竖琴,风笛,提琴,以及海浪声,演奏出了一曲又一曲的属于海洋的歌曲。

cap_Song.of.the.Sea.2014.1080p.BluRay.x264.YIFY_01:19:59_01.jpg

其实我个人是挺喜欢爱尔兰这样风格的音乐的,风笛与竖琴之间的结合总是会让人想起碧蓝色的天空,还有那天边的北极光。顺便一提《魔兽世界:巫妖王之怒》的大量北极新曲都属于爱尔兰的风格,包括那个最著名的“嚎风峡湾”的地图配乐。

而《海洋之歌》的配乐则更多的增加了一些深沉和悠扬,而且大部分时间都有海浪的声音所搭配。海水的声音在舒缓的旋律中,配合着浅吟低唱,即使不曾去过海边也能感受到大海扑面而来的情景。与画面中夜晚海洋的光与影之间完美契合,营造出了一个美丽的海洋世界。


海与人的神话

《海洋之歌》的故事起源于爱尔兰的神话,相传海洋中存在有“海豹女“(Selkie),她们在海里会披着海豹皮,而脱下海豹皮就会走上陆地,表现的和正常人类无异,如果你偷偷藏起来海豹女的海豹皮,她就得嫁给你,但一旦海豹女找回了自己的海豹皮,她们就会再次回归大海。仔细想想这类设定的神话中国似乎也有,大同小异嘛。

不过《海洋之歌》自然不是全盘照搬,而是进行了部分改变,女主 Saoirse 的妈妈就是海豹女,而在生下哥哥 Ben 和自己之后找到了海豹皮,回归了大海。Saoirse 作为海豹女的混血,继承了海豹女的血统,自然也会向往海洋,偶尔会拿着妈妈的海豹皮偷偷回大海,但这一行为被她的父亲和哥哥认为是神经病,甚至要被她的奶奶把这对兄妹接回城市里,远离大海。

而 Saoirse 本身就是属于大海的女儿,远离了大海身体开始变得虚弱,周围的人只是觉得这个小女孩病了,需要看医生,而哥哥 Ben 想起了母亲说过的关于海洋的神话,觉得只有回到大海,妹妹 Saoirse 才能得救,所以兄妹二人开始了回归大海的旅途,而在旅途中也逐渐发现,母亲说过的那些关于海洋的传说原来都是真的,经过一段奇幻的冒险后妹妹也终于回到了大海,唱起了海洋之歌,获得了拯救,也拯救了其他人。

cap_Song.of.the.Sea.2014.1080p.BluRay.x264.YIFY_01:26:26_04.jpg

怎么说呢,整部电影的故事一切都是围绕着属于”爱尔兰“的传说来讲的,依然是孩子的视角,但故事却并非是孩子的故事。整个故事的情节有很多细节值得深挖,但整部影片似乎呈现给你了很多东西,但又没有告诉你太多,更多的是需要你的想像和思考,有些人通过故事看到了哥哥的成长,有些人通过故事看到了人与之然之间的和谐,有些人则通过故事看到了家庭的温暖。

虽然简单,但是又并不简单,不同的人总是能从里面看到不同的东西,不同的人借着不同的想象力又能呈现出不同的想法,或许这才是那些看似弱智和简单,并且故事描述没有细节的童话与神话总是被我们传颂的原因之一吧,


图腾类作品的意义

看这部《海洋之歌》的时候我其实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国动画何时能做出这样的作品?

其实想想我国好像也是做过这样的作品的,包括早期的《大闹天宫》与《小蝌蚪找妈妈》,同样是借助于民族传统传说,同样是富含民族传统风格配乐,同样是具有民族的统一画面表现,而且也是逐帧手绘,而且获得了世界范围的极大好评…………

当然那是几十年前的事情了。

与《海洋之歌》在大陆院线同时上映的电影还有《大鱼海棠》,说实话这部电影在大多数日本流水线动画中横向对比表现並不算差,但很遗憾距离《海洋之歌》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原因很简单,这并不是一个“我想要制作出一个好动画”的想法的人做出来的东西。《大鱼海棠》的画面风格其实並不算太好,太多的 3D 与 2D 之间的尴尬结合,以及最后海棠花成长时候的莫名的作画崩坏,还有那玛丽苏一样的莫名其妙的剧情和对话,或许音乐是一个亮点,但并没有什么民族特色,而且还是日本请来的外援。另一部获得好评的《大圣归来》则更多的还是模仿好莱坞爆米花动画的路子,赚钱赚票房或许可以,要说提高到艺术审美可能还是差了点。

我不是说爆米花片不好,相反我还是挺喜欢看爆米花爽片的,只是就和卖手机的产品线需要一些畅销产品同时也需要一个最高端的来展现技术实力的旗舰产品一样,我国动画也需要一个顶梁柱的图腾旗帜才可以,而我们吹了好几十年的《大闹天宫》已经快顶不住了。

68800-ef6f5b230c1ef542.jpg

《海洋之歌》的整个动画全部手绘,制作周期长达 7 年,你要说中国烧不起这笔钱我是不信的,只是没人愿意去烧这笔钱罢了。现在的电影市场追求制作不如追求炒作,一部一般的电影,只要微博炒作一波话题,就可以带出来一波还过得去的票房,投资也不高,赚钱也不少,为什么要砸钱做这种烧钱的“图腾”作品呢?

况且大部分观众真的看得懂电影在说什么吗?我倒是发现越来越多的所谓“影迷”看完电影后先去找别人的影评点赞,犹如鹦鹉学舌一般跟着大大们赞扬片子,还有越来越多的人沉迷于看那些“一分钟带你看懂电影《XXX》”之类的视频,看完也就觉得自己仿佛看过了这部电影一样,有时候我不得不感慨现在的社会快餐程度之过份…………已经没有人愿意认真的去看一部影片了,凑合着看看就行了,好不好什么的,大 V 们说好,我就跟着说好就是了呗。

中国有大量的民族传说,也有丰富的民族配乐,中国风格的绘画元素也有属于自己的定位,将这些融合起来做一个动画或许并不难,缺少的或许是那么一个制作者对于信念的坚持和对理想的追求吧。


《海洋之歌》于 2016 年在中国大陆上映,票房仅为 1552 万元人民币,比起今年那个莫名其妙的《声之形》来说都不如,你要知道《声之形》都有 4000 多万人民币的票房。而经过我个人查询后得知《海洋之歌》(Song of the sea)的全球票房也不怎么样,比起曾经的同样风格差不多的类童话电影《僵尸新娘》(The Corpse Bride),后者票房是它的 62 倍,而另一个类似的作品《鬼妈妈》(Coraline)的票房则是它的 87 倍之多,当然,毕竟是获奖作品……

这样的结果可以理解,毕竟整个故事过于简单,一切基于爱尔兰神话传说,知道爱尔兰传说的人全世界除了爱尔兰人或许也没什么了,这也间接导致了它的受众群体变小,虽然它斩获了多个奖项,只是大部分可能觉得也就是看起来很漂亮,但是不知道到底在说什么罢了。

有人网上说这部电影不受人待见是因为它的“童话”风格所导致,更有人说是因为《海洋风格》这种莫名其妙的追求与现实之间毫无联系的神话风格的童话故事,无法使观众通过内容解析出更多内容而让人觉得深度不够所以才不受欢迎。但尽管如此我还是很喜欢《海洋之歌》这部电影,正如我一开始所说一样,我有“童话情结”,我喜欢童话故事,童话有无限的可能性,并且常看常新,同时也会随着岁月的推进而不断的演变,就和每个人内心都会向往一个美好的世界一样,就和每个人都会回想起儿时的美好时光一样,就和《小红帽》最初版的结局一样,朴实的童话,也从未欺骗过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