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其实一直没觉得韩寒写的书有多好。

我都忘了我读过韩寒的多少作品了,不过从中学的时候我就对这个名字有很深刻的印象。那是某年暑假,我们被强行要求去学校外面的一个教室里补课,补课的语文老师也不是我们原来的语文老师,是一个身材微胖的女性,不过那个女性除了身材之外,我记住的就是她一直在念叨“韩寒”的名字。

我不知道那位老师有多欣赏韩寒,她连讲课造句的句式都在用“韩寒”当主语,就和我初中英语老师造句老是用一个叫“Li Ping”的人一样,我也不知道那是他初恋情人的名字还是他不共戴天的仇人的名字亦或者是某个老教材里 Li Lei 的前辈。总之如果一个老师随便举造句的例子总是举一个名字当主语,那么那个名字应该或许对他很重要。

所以托那个补习班里微胖的女语文老师的福,我也记住了韩寒的名字,不过再次看到他的作品之后就是高中了。

高中的班级里在传阅一本叫做《通稿 2003》的书,在传到我手里的时候我才看到,这原来就是传说中韩寒的作品。

141954252.jpg

那本书挺薄的,读过之后感觉挺爽的,是的,挺爽的,就和看毛片一样,我在这本书里看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很多引起我共鸣的地方甚至都被某些人用铅笔画上了下划线来表示强调。在书里韩寒谈了许多自己对很多事情的看法,包括对教育的看法,对数学的看法,对更多更多事情的看法。印象深刻的有很多,现在其实也记得,包括“学生有问题不和学生沟通反而去叫家长那就是老师的无能。”,“大多数老师都是傻逼。”,“数学学到初中水平其实就够用了。”等等等等……你要知道,这些话对于高中生而言,大多数是敢怒不敢言的,不过有个“青年作家”蹦出来替我们说出来了,而且说的这么爽,读起来的确也会和他一样的爽,上学很不爽,上课很不爽,学数学很不爽,每个人都感同身受,仔细想想效用和看毛片是一样的。

不过后来我又读了一些韩寒的其他小说作品,感觉就开始变得有点微妙。从《像少年啦飞驰》到最后认真看完的《光荣日》,韩寒的作品给我的印象是很深的,这印象有好有坏。好的是他的作品里充满了风趣的幽默风格,浮夸而不虚假,真实而不平淡,读起来总是那么有意思,大多数人物之间插科打诨的感觉很棒,像是在看漫画一样,然而缺点也很明显,就和他在《像少年啦飞驰》里面写的一样,自己写东西很随性,写着写着可能就忘了写到哪儿了……简单说就是剧情没有一个坚实的骨架,犹如流水一样像去哪儿就去哪儿,我觉得这对于那些“看本小说就要看看前面伏笔后面是不是回收,中段开始剧情展开是不是节奏合理”之类的强迫症患者来看肯定是一种折磨,韩寒的小说是不严谨的。

当然你也看到我一开始说了,我一直没觉得韩寒写的书有多好,原因不是别的,只有一个。

这王八蛋写书老烂尾啊!

读小说的人最讨厌的就是剧情写着写着太监了,而韩寒的大多数作品基本全太监了,《光荣日》则是光明正大的就那么太监了。所以至少我觉得,韩寒写的书,完全不能应该说好,这家伙完全是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开心了写个开头,不开心了不写了,写爽了把剧情拐回来了,写不爽了就剧情一拐不回头了,纵然对话风趣幽默,可惜对于一本书来说,这是不合格的。

不过当我得知韩寒开始拍电影的时候,我是完全没有感受到意外的。

因为韩寒的小说中人物之间对话的画面感比较强烈,对我来说是如此,我在阅读的时候脑内就会产生对应的画面,而将这些画面拍成电影来说完全不应该算是问题。韩寒亲自参与的第一部电影《后会无期》我没有看,不过第二部电影《乘风破浪》终于是找了个理由去看了……

17 - 1.jpg

看电影之前我对这部片没抱有什么希望,之前我也看过其他人对于韩寒电影的点评,大多数是说“就是个段子集”,“剧情主心骨不知道在说什么。”,“说是公路片完全就是段子拼凑起来的。”,其实这些点评也在我意料之中,韩寒的小说就是这样,对话很段子,很幽默,但是主心剧情压根给人一种没什么规划的样子,想飘哪儿就飘哪儿,电影被人这么评价,反而让我有种会心一笑的感觉,“这的确应该是韩寒参与的电影。”

《乘风破浪》的电影不算长,但是也不算短,看完之后感觉甚至比预想中好太多,依然的那种韩寒的风格,对话很逗,对话的幽默程度对我来说还是很合适,至少已经脱离了大多数低俗网络剧的程度了,你要说这是“段子”,我觉得要么是你没看过真的“段子”要么就是泼脏水,这点还真冤枉了,因为剧情因素,对话里那种强行蹭潮流的网络词汇都几乎没有,有的就是那种韩寒风格的幽默,不少让我看到了很多韩寒过去作品的影子。

我觉得让我比较值得称赞的地方还有很多,首当其冲的就是这个电影居然把故事老老实实的说完了,不管怎么说,至少前后是对上了,算是首尾呼应吧。作为一个读过韩寒很多作品被他那烂尾的操行坑的够呛的人,这一点就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了。彭于晏的演技出奇的不错,整部电影看起来总有那么一种“港式气息”,有时候会让我想起小时候看的那些盗版 VCD 里的香港搞笑片。这种感觉其实不算坏,大家对周星驰的感情不也来自于此么……电影的拍摄手法也没啥大的硬伤,不少还加入了一些适当的特效,增加了表现力,属于锦上添花吧。

整体看来,整部电影在春节上映,整体氛围也比较轻松,内部剧情也有一些感动的元素,对话有一些韩寒的风格,但是也应该有一些其他人参与的元素在里面,至少算是“良好”的作品。而且这种只有 2D 没有故意搞什么“伪 3D” 骗你钱的电影姑且也算良心了,所以我觉得还是值得一看的。

不过在看《乘风破浪》的时候,直到这部电影看完,我总有一个感觉,这个电影很熟悉……我似乎在什么时候看过类似的剧情。

脑内还会出现一个旋律,搭配一首歌词,“Tell XXXX I love her"。

这个事情仿佛像是一个疙瘩一样萦绕在我心头,回到家找了半天,终于解开了这个感觉产生的原因了。

那首歌词应该是来自“Ray Peterson - Tell Laura I Love Her”,而那首歌被一部香港电影引用过,那部电影的名字叫做《新难兄难弟》,小时候我应该也是和父亲一起看过,然后我看了一下那部电影的梗概,瞬间就明白了。

为什么我总感觉这部电影有股“港式气息”,或许原因就在此吧。

我觉得这应该是一种巧合,因为《乘风破浪》和《新难兄难弟》之间虽然有相同之处,譬如都有“首富”,都有“地产 Boss”,不过不同的地方更多,讲道理我觉得前者要比后者更为精彩,后者的对话过于浮夸,而韩寒的电影则稍微让我感觉真实那么一点点。

网络上对于《乘风破浪》的评价意料之中的不够高,大多数人质疑韩寒完全没有当导演的能力。有些人说这部电影抄袭了《新难兄难弟》,有人说这部电影完全代表了直男癌的精神最高境界而让人作呕,还有的直接说整部电影没有任何可取之处。

其实我是不太明白啦,我觉得这部电影和《新难兄难弟》的确挺像的,以至于我在看片子的时候都在想是不是在哪儿看过,不过我觉得《乘风破浪》的对话风格是与《新难兄难弟》大相径庭的,前者应该是完完全全的韩寒风格。至于说韩寒没有当导演的能力,其实我觉得只要拍的片子能把故事说清楚,说出风格就可以当导演,这年头谁都可以当导演,王宝强都去当导演了,韩寒导一个又怎么了,好歹人家还是编剧呢不是?至于说这是直男癌晚期的,我作为和韩寒一样的直男我看起来这部电影没有问题,如果你不爽或者你不是直男你可以去给搞基片或者去给《小时代》点赞,我不会拦着你。

我觉得现在影评人对电影的评价总是很微妙,对于“好电影”的定义大多数是一边说“这部电影好看”,一边又企图想从电影的细节里挖出一些“具有艺术性或者更为细腻的东西”来升华这部电影,想让这部电影成为一个“殿堂级的艺术品”。如果一部片子不能挖出一些有价值的细节,就算这片子你看得再爽,也会傲娇的踩一脚,说“不过是一部俗片”,“口水片”,“爆米花片”。看看豆瓣那些评分吧,喜欢的给 5 分,不喜欢的给 1 分,傲娇的给 2 分的还会说是“XXX 演员加一分”。这种略微有点“非黑即白”的态度让我很不解,如果让我给《乘风破浪》打分的话,我会给 75 分,这对于那些真正的“殿堂级大作”动辄 80 分 90 分的标准的确还有一定距离,但是 75 分也不能算很差的成绩,如果你和我一样不是学霸的话,你应该知道考试考 75 分有多难……更何况这是一部需要被众人评头论足的电影。

写这部文章之前我又看了一遍《新难兄难弟》,再次确定我觉得它还是没有《乘风破浪》好看,虽然我个人很喜欢梁家辉,我也觉得刘嘉玲很不错,梁朝伟也比彭于晏更有气质。我不知道我算不算韩粉,不过我很喜欢他的“冷幽默”,虽然我并不喜欢他烂尾的书,但至少《乘风破浪》没有烂尾,那还是一部“良好”的电影吧,希望韩寒下次保持风格,达到“优秀”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