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诚的说,我吉卜力工作室的作品看的很少,上次看也是在大学时期,当时看完后觉得并没太多感受,主要是看起来不“刺激”,虽然故事还凑合,不少地方也看起来挺好,只是有种“没什么花样”的感觉。而后来开始追日本的深夜动画新番,觉得这种快节奏和充满刺激元素的动画似乎才是我想要的。

不过时隔多年,我也差不多厌倦了日本深夜动画的那一套了,正巧被人推荐看了“火垂るの墓”,中文名叫做《萤火虫之墓》,来自吉卜力工作室,但却不是宫崎骏出品,虽然很多人觉得它好像是宫崎骏的作品,但是它实际上不是,导演是高畑勋,不过我觉得这位导演的不少观点和宫崎骏老爷子挺像的,也不外乎那么多人觉得这似乎就来自宫崎骏了。

动画上映于 1988 年,现在我们也只能通过网络来观看了,即使如此我也意识到了“电影院”存在的重要性,不仅仅是为了什么华美的音效,为了高清的画面和大荧幕,最重要的是,只有在电影院里,你才能被老老实实的按在座位上,认认真真的看完一部电影不受打扰。

估计不少人和我有同感,虽然看电影的途径越来越多,可以通过平板,通过手机,通过电脑,通过电视,但是我们却总是缺少一些耐心去看电影,看着看着就想刷刷朋友圈,看着看着就想去看看 QQ 是不是响了……看着看着就想切出去说两句吐槽一下……

所以我找了个没人的时间和地点,老老实实的看完了这部别人推荐的《萤火虫之墓》。

看完之后心情有点复杂,因为我觉得这可能是一部有点“麻烦”的电影。之后我查阅了相关评价,印证了我这个观点。

《萤火虫之墓》的故事非常简单,二战中因为战乱失去父母的哥哥,带着自己的妹妹流离失所,最后在战乱的日本饿死的故事。

290.jpg

整部电影优点非常多,可以说很多演出和作画表现放在现在的日本动画里也是上等水平,影片注重人物细节刻画,妹妹的一举一动,哥哥的一举一动,哥哥的眼神,寄宿的亲戚家阿姨的眼神,都很好的体现出了真实而应该表达出的意境,电影的对白其实不算多,不少场景描述单凭人物动作和表情,这对于动画来说更是需要制作上的用心,很庆幸《萤火虫之墓》在表现力上对得起它的质量。当然,不少场景的表现在现在看来似乎还是太弱了,譬如远景燃烧的静止画,略显生硬的火焰,但这是来自 1988 年的动画……我想,在当时已经是顶峰了吧。电影的音乐中规中矩,不能算什么太大的亮点,但是很契合影片本身,故事描述很顺畅,不会出现长时间的空缺和剧情过山车,已经掌控的算不错了,以倒叙开篇,最终回到开头作为结尾,更加凸显了整个影片的高潮部分。

有趣的是《萤火虫之墓》这部电影开始让我或多或少的想起了我之前看过的吉卜力工作室的作品,也开始和目前我看的一些日本深夜动画所对比,对比之后我也很快明白,为什么宫崎骏风格的作品能够快速走向世界,获得不少人好评,曾经我一直觉得宫崎骏老爷子是因为有名望,才导致了一群观众对他的无脑追捧……现在看的确并非如此,人家就是有两把刷子,的确是艺术家。

举个例子,《萤火虫之墓》这部吉卜力风格的动画电影,追求的是“对故事的表现”,无论是绘画里美丽的风景,人物的对话,还有说话的方式都是为将好故事服务的。这时候不得不提及某个“宫崎骏说现在日本深夜动画的声优发出的是娼妇的声音”的传言,这个传言有说是真的,有说是假的,但是吉卜力工作室的电影大多数不用当红动画声优的事情是真的,对于《萤火虫之墓》这部电影来说,我难以想象如果里面的角色都用现在日本动画声优的说话方式来配会是什么情况……可能会过于做作吧,大概类似一个写实的电影找来几个儿童卡通配音演员来演绎的感觉,一定会奇怪到爆炸,我也瞬间理解了宫崎骏风格的动画为什么想要这么做,为什么想要表达这些。

当然你可以说《萤火虫之墓》不是宫崎骏作品,不过在以上这几点上是和宫崎骏作品如出一辙的。

记得我前面说,这是一部“麻烦”的电影,对于观看的中国人来说,它显得更加棘手。

《萤火虫之墓》我看到一半,我就想,网络上是不是有人怒喷这是给日本参加二次世界大战侵略别国进行洗地,之后搜了下,真是有,还不少。同时对于这部电影的质疑还有其他几点,包括男主角为什么自甘堕落,包括对这部影片的‘意识形态’进行的分析,认为它是日本拒绝就侵略战争道歉的借口,还包括对这部电影“反战”的立意居心不良的质疑。

这些质疑啊,说实话,我个人觉得,没什么意思……

关于男主角的“自甘堕落”:明明有胳膊有腿,为什么要带着妹妹在别人家白吃白喝,最后明明可以去工作?为什么要去偷?是不是好吃懒做?是不是不劳而获?这么死了是不是活该?为什么要同情?

讲真,每次看到这种言论我都想笑,男主角在死的时候的年龄是 14 岁,闭上眼睛,回想一下你的 14 岁,你在干什么……你的 14 岁是不是可以承担起抚养一个女孩的重担,你的 14 岁是不是可以在战争年代(哦好吧就算不是战争年代也行)找到一个糊口的工作,况且男主之前家境优越,突然落魄,自然也就不知所措了。

每个作品都有那么几个喜欢抬杠的,永远是别人傻逼,永远是自己睿智,然而喷人先看看是不是会 AOE 到自己啊,按照这个套路我是不是可以找一个白手起家成为富翁的例子把你也批判一番啊,你看人家比你苦多了,人家现在是富翁了,而你还在对着电脑敲键盘,你买不起这个买不起哪个是不是活该?何不食肉糜么?况且《萤火虫之墓》是有原著的,原作者野坂昭如在战争中妹妹被饿死,《萤火虫之墓》就是根据自己的一些经历书写而成,同时值得一提的是,原作者也曾提到,自己在给妹妹找东西吃的时候,明知道妹妹还饿着,但是自己面对着刚找到的食物,还是咬了一大口。原作者不止一次后悔,如果自己当初多给妹妹留一点,或许妹妹就不会饿死了。也就是说本身原作者就有负罪感,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懦夫。电影中也表现过这些,哥哥被亲戚不停的批评,为什么不去找点工,总是在这里吃,还吃那么多,哥哥这个男主并不是什么伟光正的形象,他也不过是一个悲剧的人罢了。

关于影片的‘意识形态’:《萤火虫之墓》是不是在为日本侵略别的国家洗地?明明日本在侵略中国和骚扰美国,为什么要营造出一副自己也很惨的情景?

我觉得除了那些研究‘意识形态’,靠讲‘意识形态’混饭吃的家伙,其他任何人动不动嘴上挂着‘意识形态’的人都挺讨厌的,不知道是不是党章抄多了。这部电影从头到尾并未提及侵略与被侵略一个字,甚至敌人的人脸和一句对白都没给,战争带来的创伤对于哥哥和妹妹而言更多的是社会的动荡,父母的离世,以及吃不饱饭的孤儿的凄凉。如果你不了解历史的话,或许你连轰炸神户的是哪儿的部队估计都不太清楚,因为电影表现的不是这些,它想表现的是在战争背景下无依无靠的兄妹而已。不过既然这么想看‘意识形态’,那可以看抗日神剧嘛……顺便一提日本也有抗美神剧,印度也有抗中神剧,台湾也有反攻大陆神剧,相比之下,这些才是‘意识形态’好伐?至于给侵略别国的日本洗地,我觉得这挺扯淡的,复杂的东西不说,我们换个说法,日本自己做了个电影说自己国家打仗有多惨的电影,我们中国人跑去看了说你们这么做不行……换位思考下,我们拍的抗日神剧,日本人来看了是不是也会说不行?而且在输出”自己国家在战争中变得好惨“的层面上,《萤火虫之墓》和抗日神剧哪个更有表现力?

关于影片的‘反战’思想:《萤火虫之墓》的反战做的是不是不到位。

我觉得这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萤火虫之墓》的视角是在战争的后方,描述了受到战争波及的居民之间的冷漠和动荡。虽然日本人喜欢拍反战作品,动不动渲染广岛长崎被炸,寸草不生,多惨多惨,据说广岛长崎那边的纪念馆进去看一圈,出来后会恨得让人马上手撕那些往“大日本帝国”扔原子弹的美国鬼子们。日本因为二战后变得成为了美国的跟屁虫,原子弹的阴影到现在也未散去,他们或许不会明白侵华战争方面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但是对于自己同胞的死亡可是不会忘记的。若是再发动战争,那可不仅仅是原子弹的问题了……不过话说回来,‘反战’是正确的,战争遭受的苦难是双方的,可是《萤火虫之墓》却不像是反战作品。

这体现在影片中的主角的故事上,因为什么导致了妹妹和哥哥的死?是战争?是食物的紧缺?是哥哥的懦弱和一点小小的自私?还是人与人之间在遇到困难时的冷漠?别忘了,两者是饿死的。战争只是一个兄妹失去父母的背景,和一般的动画设定车祸导致的父母双亡没什么两样,兄妹的悲剧,更多的应该是哥哥的无力和一点点懦弱,以及周围人群的冷漠和一点点自私导致的。这些东西原本就存在,而战争放大了这些“恶”,最终酿成了悲剧。

同时,我记得《萤火虫之墓》日文 Wiki 中监督本身就强调了这个影片不是反战动画作品。

“高畑勲は、本作品について「反戦アニメなどでは全くない、そのようなメッセージは一切含まれていない」と繰り返し述べだ”


那么《萤火虫之墓》到底应该算什么呢?纯粹的悲剧,主角兄妹诸事不顺,完全不能给人带来什么反思,好不容易挂钩个“反战”的表现吧,导演又说不是,那到底算什么?说反战不反战,说洗地不洗地,这让我们怎么总结中心思想啊,怎么给这个电影划分类型啊!

或许我们应该换个思路,为什么我们看一部电影,一定要看出个一二三来?

我们看到了这个在特定时代下产生的悲剧,它如此写实,也如此飘渺,但看过后或许会为故事中的人感动,或许不会,But who cares?

影片用合适的画面,合适的音乐,合适的配音,还有合适的叙事节奏,讲好了原著的故事,我觉得这就足够了,一个好的电影,莫过于不就是讲好一个故事么?

《萤火虫之墓》原作就是根据作者本身经历而书写,一个单纯的悲剧,而动画版则是把这个悲剧用新颖的形式重现了。至于故事本身如何,或许就交付我们自己想象了吧。

《グリザイアの果実》(灰色的果实)中有一句话:この世界は、前を向けば"未来"、振り向けば"思い出"、どこか一部を切り取れば"物語"となる。

”这个世界,向前看就是「未来」,向后看就是「回忆」,从某处切下一块下来,就是一段「故事」”

而《萤火虫之墓》想要描述的,也不过是世界的一段故事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