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自从一开始凭借诙谐幽默的贺岁片火了之后,他就想要极力的甩掉“搞笑贺岁片导演“的帽子。

这个很好理解啊,每个导演都想当大师,而大部分人眼中的“大师作品”往往都是“高逼格,大制作,文艺范,有内涵”的那种。简单来说……要么是那种烧钱大场面且能引人入胜让人反思的,要么是那种低成本小清新通过平凡的角色以小见大的。

所以我们看到了冯导的各种尝试,他先是尝试了大制作,结果反响平平,然后就开始了另一条路,就是通过平凡角色以小见大的那种,虽然偶尔也会回归拍一些喜剧,但冯导内心似乎已经不太愿意把自己和“喜剧”拴在一起了。

于是在今年,国内文艺氛围很特殊的情况下,冯小刚导演拿出了新作:《芳华》。

hqdefault.jpg

《芳华》这部电影因为其特有的红色背景,可能会引起许多争议。冯小刚的新一代粉丝和老一代粉丝似乎都不像是怎么经历过那些个红色的年代的人,而真正经历过红色年代的又不一定会瞧得上冯小刚。所以我一开始一直觉得冯小刚拍这么一部电影感觉很奇怪,或许现在的年轻人应该不会愿意去接受红色年代的故事。

当然看过电影之后,这些疑虑就打消了。因为《芳华》其实并不怎么强调红色年代太多,而它所描述的那些,正是我们经常看到的那些青春片老套路。

如果你读过一些校园青春小说的话,那么你一定也能看得懂《芳华》。因为套路大体是一样的:一群年轻的男男女女因为一些原因生活在了一起,里面一定会有欢乐,会有友情,会有摩擦,也会有爱情,一定会有自私的反派,也会有无怨无悔的老好人。而故事的发展必然会有起伏,有些人做过傻事,有些人落井下石,有些人隔岸观火,而有些人会热情的散发出人性的光辉。不可否认的则是每个人的人生轨迹都会因为这段青春的日子而改变,当青春逝去,人人各奔东西,离别的时候才会想起那些有过欢乐和痛苦却再也回不来的青春,而青春落幕,故事也迎来了结局。

说的通俗点,《芳华》就是一群小年轻,在一起生活,打打闹闹,瞎胡搞搞,最后散伙了的故事。在散伙之后,有的人混的挺好,有的人混得挺惨,有的人看似混得好实际上混得不好,有些人看似混得不好实际上却比谁都要心情好,等等等等。从某种程度来说,这种故事的展开与郭敬明的《小时代》也挺像的,无非都是青春喧闹,一地鸡毛,只不过是换了年代与音容笑貌。

当然《芳华》比起其他青春片还是要好不少的,在角色的性格塑造上有着更成熟的表现,几个主角的演技看起来也还不错,符合年轻人的定位,整部电影的跨度在时间上似乎不长,但是在场景上的跨度倒是很大,从文工团到战场前线,从丛林到冰川雪原,看起来会给人一种眼花缭乱的感觉。我虽然没有看过《芳华》的原著,但是我能理解对于这部电影或许是因为时长原因,在某些场景的转换上看起来有点生硬,而在影片的后半部则觉得过于缓慢。至于《芳华》的配乐和画面我觉得已经没啥好说的了,冯小刚级别的导演,已经不会在这两个基本功一样的内容上犯错了。

看完电影后我一直在感慨:《芳华》这个作品的名字起得真是好,比起其他的什么“草样年华”之类的名字来说更有书卷气息,简单两个字却包含了千言万语。但尽管如此。看《芳华》的时候我还是总有种”这种情节我在哪里看过”的这种感受,或许这就是大多数青春片的共性吧,无论是《梦里花落知多少》还是《芳华》,虽然年代不同,质量不同,受众群体不同,但既然说到了“回忆青春”,自然也会有许多的相同点。对于《芳华》来说,只有那些经历过红色年代在大院儿里生活过的纨绔子弟们或许才会有更多的共鸣吧,而对于其他的普通老百姓,更多的还是通过这部影片对于那个年代的一些捕风捉影。

正如《芳华》英文标题里的“Youth”一样,所谓「芳华」不过是一代人的青春,虽然它是红色的,虽然青春对于有些人是甜美而对于有些人是苦涩,但大多数人的青春都是差不多的,挥霍的时候浑然不知,蓦然回首,却发现芳华已逝去。


顺便一提,在大陆电影院看《芳华》是需要实名认证的,其实这部电影没什么,但如果是真的有和里面男主角一样经历的人看到的话,或许真的会爆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