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到《日食记》这个节目是在 Youtube,明明是一个做菜的节目,但是内容剪辑的却很不错,优雅的音乐,舒适的配色,不多的话语,还有视频里经常出现的懒洋洋的阳光,最后还有那必不可少的美食。这么一档“即使吃不到也能感受到色香味俱全”的视频节目就此吸引了我,我会经常看看他们的视频,也会试着去做里面的菜,希望达到一样的效果……
当然结果是失败了。
第一次看到《日食记》这个节目是在 Youtube,明明是一个做菜的节目,但是内容剪辑的却很不错,优雅的音乐,舒适的配色,不多的话语,还有视频里经常出现的懒洋洋的阳光,最后还有那必不可少的美食。这么一档“即使吃不到也能感受到色香味俱全”的视频节目就此吸引了我,我会经常看看他们的视频,也会试着去做里面的菜,希望达到一样的效果……
当然结果是失败了。
我有时候会自诩是一个 Hip-Hop 音乐爱好者,我经常去听各种各样的饶舌音乐,自从初中的时候被人安利了“哈狗帮”之后,我对于说唱音乐的热情也就一直没有消散。
但尽管如此,去年的《中国有嘻哈》我没有看。
倒不是没兴趣,只是那些去的人我都不怎么认识,但随着“有嘻哈”的落幕,我也会更多的去了解中文……尤其是中国大陆的 Hip-Hop 圈子,同时也发现了很多宝藏。
“原来中国的说唱音乐已经这么屌了?”
要不是我自己去发现,我还以为中国的说唱还停留在我认识的一个洛阳的北漂神经病每天跟我吹嘘的各种一口一个“X你妈的X”之类的骂街作品的层次。
所以今年的第二季度的《中国有嘻哈》我决定要去看一看,不过“有嘻哈"已经成为历史,这个节目改头换面,变成了《中国新说唱》,但毕竟换汤不换药,姑且就当作是第二季去看吧。
经过茫茫的三个月的追寻,《中国新说唱》终于走到了终点,看着最终总冠军:艾热。回想着这个节目第一集里的各种画面,我觉得感慨还是颇多的,要让我全部说完似乎也不太现实,那么我就说一些给我留下印象深刻的事情吧。
很多赛季都玩,然而最高到星耀4,再也没高过,主要是自己时间不多,需要上班看书还有一些其他的事情,只能每天打一两把,所以虽然自己段位是在慢慢上升的,但是往往刚摩擦到星耀,赛季就结束了。
这个赛季似乎打的更顺利一点,赛季末打到了星耀2,想着距离王者段位就差两个小段了,要不最后试试看能不能上王者吧。
于是两天多打了一些,终于上王者了。
这篇倒不是什么教学,虽然我是全程单排,100% 单排,毕竟死宅没朋友,不能像竹牛逼和吴老二那样有那么多男朋友,也不能想许子靖那样天天换女炮友,我只是说一下我单排上王者段位的感受,希望对其他人有用吧。
一
在我上高中之前,我不认识李敖。第一次见到他,自然和大部分人一样,通过凤凰卫视。
那是一个夏天,我们家只有客厅有空调,为了空调我打地铺在客厅,夏季的早晨来的特别早,我也莫名其妙的很早就睁开眼,无聊就打开电视看。
然后总是在凤凰卫视中看到一个戴着墨镜穿着橘黄色衣服的老头在那里指点江山……
通过节目的名字《李敖有话说》,我知道了这个老头和我同姓,叫做李敖。
我几乎没有听进去他说的任何一句话,我内心的感受是:“这 JB 老头是谁啊?不认识。“然后我就换台了。
虽然凤凰卫视节目宣传口号说李敖是”李大师“,不过我实在不知道他哪儿大师了。反倒是后来在当时的土豆网上看到了一个有趣的非常早期的自媒体脱口秀《明星嗷嗷叫》,男主持自称”李嗷嗷“,也是”李大师“,在当时我的眼里,”李嗷嗷”可比那个什么“李敖”厉害多了。
“亚文化”这一个词是伴随着大部分“从主流文化衍生的作品”出现时诞生的。它经常被用来指代一些“不被大众所接受的,但是也有一定小圈子人群所为之狂热的“文化内容。
而曾几何时,动画,漫画,摇滚乐,都是亚文化的一种,而还有另一个更为大家熟悉的,那就是电子游戏。
玩游戏的人通常自称为“玩家”,对应英文中的 Player,在从 80 后开始的新一代里,“电子游戏”成为了很多人童年记忆中无法被抹去的痕迹,中国的电子游戏发展史其实并不顺利,从一开始的“电子海洛因”,到最近逐渐的开始被更多人接受,已经经过了好多年。有时候想想或许这个文化开始越来越多的步入大众视野并非因为游戏本身有什么魅力,更多的还是因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
搞游戏有钱赚了,所以搞游戏的人就多了。随着发展和市场的细分化,游戏的类型也越来越多了,手机游戏,网页游戏,很多休闲游戏也层出不穷,大部分人对于游戏的感受就是打发时间,并没有了解这个游戏背后所蕴藏的什么什么内容的意愿,而且很多新兴游戏比起老的游戏来说的确在很多地方显得更加功利和内涵不足,也导致了一些老游戏玩家的不满与鄙视。
所以很多比较老资历的玩家们通常是看不起现在的所谓新兴玩家的,大部分老玩家尤其会鄙视手游玩家,认为他们不配称之为”玩家“。
那么什么样的才算是玩家呢?按照现在网络上的共识定义,就是征战多个游戏主机平台(PS4,Xbox,Switch、还有 PC 上的 Steam),同时对很多有内涵的游戏颇有了解,知道很多游戏制作人和制作组的一些风格和逸闻,并且认同游戏是”第九艺术“。
是的,电子游戏作为新一代人类最受欢迎的娱乐方式之一,被很多人认为是继绘画、雕刻、建筑、音乐、诗歌(文学)、舞蹈、戏剧、电影等八大艺术形式“第九艺术”。也是一种表现形式,玩家可以通过游玩一款游戏,获得一次奇特的视觉与听觉还有心灵上的盛宴,从这一点上来看,游戏至少和其他艺术形式(电影,音乐)并没有太大不同。
当然那些依靠充钱和抽卡就可以变强的手游和页游自然是不能算作艺术的,这也是为什么手游与页游玩家总是被传统玩家所鄙视。可遗憾的是”传统玩家“群体比例远远小于那些他们所鄙视的那些人,而讽刺的是很多传统游戏玩家为了团结扩大自己的阵营,喊出了类似“玩游戏的,都是朋友”这样的口号,想要表达自己的平易近人,然而玩国产手游,尤其是腾讯的手游本身就是原罪,玩过“王者荣耀”,你就已经不是朋友,尽管大部分人多多少少都玩过“王者荣耀”。在中国大陆的环境来看,传统游戏玩家所崇尚的那些东西,依然还只能算是一个“亚文化”,即使电子游戏在日本与欧美等地已经获得了不少的认可。
如果有扩大传统游戏玩家影响力的机会,自然不会被放过。就在这个时候,一部名叫《Ready Player One》(头号玩家)的电影上映了。
传统游戏玩家对它感兴趣,因为它是一部献给“玩家”的礼物。即使不怎么玩游戏的电影迷也会对它感兴趣,因为它的导演是大名鼎鼎的斯皮尔伯格。
电影与北美同步上映,正巧赶上周末,我也去看了这部属于“玩家”的电影,看完后感觉还是很震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