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到《Inverted Angel》这个游戏的原因是因为我是中村さんそ的粉丝,而她给这个游戏演唱了主题歌(ED)。
一开始我以为这个游戏只是一个简单的“小品恋爱”作,或者带有一点传统的 Meta 啊,哲学啊之类的有点深度的梗,就是常见的那种 Indie 作品的套路,但当我真正上手玩起来的时候,不禁还是让我发出了感慨:
“这TM什么玩意!”
这游戏严格来说更像是一个“对话模拟器”,失去记忆的你,和一个号称是你女朋友的女孩,通过门口的可视电话进行对话,并在对话中推断“她”的身份。游戏没有语音,没有 CG,甚至没有什么像样的选项,给你的主要内容是几个文字输入框。
游戏会在多次问你“你觉得她是谁”,“找出她对话中的矛盾点”这些问题,而你回答的方式就是在那个输入框里进行输入回答。不会像常规的 AVG / Gal 那样给你“开心三选一”,这个内容就是如此开放。
当然,这个游戏并不是你想象的真的那么自由,它只是用了一个“大语言模型”来分析你输入的内容,继而跳转到对应的选项里罢了。这游戏其实还是有选项的,只是隐藏了起来,需要你用文字输入的方式来激活。比如让你猜测对方身份,你输入“追踪狂”,“变态追踪狂”,“stalker”,之类的词汇,都会被分析认为是同一个意思,然后跳转到同一个选项之类的。这也是为什么这个游戏极难被“多语言化”(尤其是汉化),因为这大语言模型是需要联网的,也是有特定语言背景的。且不说日语和中文之间的语言分析差异,中国大陆的网络一直是不可预知的,我看好像有汉化组想把这玩意的后台大语言模型转移到国内的平台,被游戏作者拒绝了。这游戏官宣的“英文版”都遥遥无期,更别提中文版了。
回到游戏本身,如果只是“隐藏选项,用大语言模型来跳转选项”这一个特色的话,还不足以概括这个游戏“神”的地方。因为这游戏是一个集合了“推理”和“哲学”元素的作品,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和恋爱没有太大关系了。你的主线就是推测屏幕背后的那个“女孩”到底是谁,而她的真实身份,也是没有确定的。
游戏引用了一个”行动者网络理论”的概念:任何事情的因果都不是单一导致的,而是错综复杂的作用之下的关联产物,而“女孩”的真实身份也是如此。你在游戏的对话中对她进行了怎么样的猜测,她的身份就会根据你的猜测来发生变化,而你的身份也在对应的变化,这个变化还很顺滑,这也导致游戏有了多个故事结局,一个比一个离谱。甚至有说你是疯狂科学家的,用细胞作人造肉的;还有说女孩是穿越者的……想要凭借多个结局来确定女孩的身份,实在是过于艰难。
这也是一开始这个游戏让我迷茫的地方:它到底想要说什么?
后来伴随着多个结局的解开,我觉得自己似乎把这个游戏看低了。它并不是想要告诉你一个具体的“故事”,而是想给你说一个“抽象的概念”。它给了你一个“女孩”的设定,而你所作的就是在这个设定的框架下,解密,找到背后隐藏的几个小故事。至于这些故事之间的关联,并不重要。
游戏甚至还体现了一种“哲学”的理念,比如说游戏虽然允许你自己输入内容,但是选项其实本身就是设定好的了,你看似自由,其实并不自由。映射到人生中其实也是如此,有时候我们看似自由,但很多时候人生的选项只有那几个,一辈子也在按部就班的成长,很难跳出那个“框架”。
类似的“哲学”概念在这个游戏里其实还隐藏了许多,因为我思考能力和时间都有限,就没太多细想,不过有时候回味一下剧情,反倒是能发现许多新的东西。我也难说是游戏本身就这么“有内涵”,还是我过度解读了,但能让人从思考上获得收获,那总归是好的。
游戏的 True End 需要解锁所有结局后才能进入,也给了你“女孩是谁”的一个合理解释,她是“天使”,而至于她为什么是天使,她是什么天使,游戏同样没有明说,只是用了之前那种辩证的方式给了你答案:你觉得她是什么样的天使,她就是什么样的天使。
所谓每个人心中都有了一个天使的样子,你玩这个游戏也对这个“天使”有了属于你的认知,那她就是你心中的那个“天使”。你认为她是什么,那她就是什么,纵然她的翅膀透明的看不见,但她也是那属于每个游戏玩家心中的那个天使。
就像是那句容易理解的话: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一千个玩家就有一千个属于自己的天使。
卡密!令人叹服!
其实包含大语言模型的汉化反倒是最简单的,因为市面上常见的、成熟的大语言模型都同时训练了多种语言支持的。问题在于这个游戏作者用的是不是一个私有的模型,不过即使是,也说明它的效果肯定也比不上那些通用的……一样可以迁移。
不过这个剧情,看描述,怎么感觉就是作者驾驭不了这个模型,无法做出一个统一的结局,所以就随便设计了几条线路……
"你在游戏的对话中对她进行了怎么样的猜测,她的身份就会根据你的猜测来发生变化" slay the princess?
很棒的遊戲,特別是最終結局最後的問答題,似乎沒有正確答案,嘗試了好幾句,有時能過關、有時又不能過關(剛好這一題的解答,被作者禁止發布在攻略網上,目前無解)
自己爱主义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