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收到了一个海外包裹。
我很纳闷啊,我买了啥啊……我最近没从除了日本以外的地方买东西啊?
打开一看,明白了……原来是半年前众筹的 Dbrand Grip 终于到了。
是的,你没看错,我两年多前配的 NAS 又坏了。
以前给父母买了一个红米 Note 3,结果快两年了,发现千元级市场骁龙 650 居然还能战……有些新机器甚至性能还比骁龙 650 要低……
所以也不知道给父母升级什么新手机好,升级贵的吧我爹妈用着太粗暴,喜欢乱扔,扔坏了老人家心疼。
正因为用着粗暴,结果我爹的手机就被摔变形了。
说是变形了,其实就是后盖摔歪了,其他地方还 OK,怎么办呢?我搜了一下发现修理这玩意并不麻烦,于是就淘宝开工了。
“亚文化”这一个词是伴随着大部分“从主流文化衍生的作品”出现时诞生的。它经常被用来指代一些“不被大众所接受的,但是也有一定小圈子人群所为之狂热的“文化内容。
而曾几何时,动画,漫画,摇滚乐,都是亚文化的一种,而还有另一个更为大家熟悉的,那就是电子游戏。
玩游戏的人通常自称为“玩家”,对应英文中的 Player,在从 80 后开始的新一代里,“电子游戏”成为了很多人童年记忆中无法被抹去的痕迹,中国的电子游戏发展史其实并不顺利,从一开始的“电子海洛因”,到最近逐渐的开始被更多人接受,已经经过了好多年。有时候想想或许这个文化开始越来越多的步入大众视野并非因为游戏本身有什么魅力,更多的还是因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
搞游戏有钱赚了,所以搞游戏的人就多了。随着发展和市场的细分化,游戏的类型也越来越多了,手机游戏,网页游戏,很多休闲游戏也层出不穷,大部分人对于游戏的感受就是打发时间,并没有了解这个游戏背后所蕴藏的什么什么内容的意愿,而且很多新兴游戏比起老的游戏来说的确在很多地方显得更加功利和内涵不足,也导致了一些老游戏玩家的不满与鄙视。
所以很多比较老资历的玩家们通常是看不起现在的所谓新兴玩家的,大部分老玩家尤其会鄙视手游玩家,认为他们不配称之为”玩家“。
那么什么样的才算是玩家呢?按照现在网络上的共识定义,就是征战多个游戏主机平台(PS4,Xbox,Switch、还有 PC 上的 Steam),同时对很多有内涵的游戏颇有了解,知道很多游戏制作人和制作组的一些风格和逸闻,并且认同游戏是”第九艺术“。
是的,电子游戏作为新一代人类最受欢迎的娱乐方式之一,被很多人认为是继绘画、雕刻、建筑、音乐、诗歌(文学)、舞蹈、戏剧、电影等八大艺术形式“第九艺术”。也是一种表现形式,玩家可以通过游玩一款游戏,获得一次奇特的视觉与听觉还有心灵上的盛宴,从这一点上来看,游戏至少和其他艺术形式(电影,音乐)并没有太大不同。
当然那些依靠充钱和抽卡就可以变强的手游和页游自然是不能算作艺术的,这也是为什么手游与页游玩家总是被传统玩家所鄙视。可遗憾的是”传统玩家“群体比例远远小于那些他们所鄙视的那些人,而讽刺的是很多传统游戏玩家为了团结扩大自己的阵营,喊出了类似“玩游戏的,都是朋友”这样的口号,想要表达自己的平易近人,然而玩国产手游,尤其是腾讯的手游本身就是原罪,玩过“王者荣耀”,你就已经不是朋友,尽管大部分人多多少少都玩过“王者荣耀”。在中国大陆的环境来看,传统游戏玩家所崇尚的那些东西,依然还只能算是一个“亚文化”,即使电子游戏在日本与欧美等地已经获得了不少的认可。
如果有扩大传统游戏玩家影响力的机会,自然不会被放过。就在这个时候,一部名叫《Ready Player One》(头号玩家)的电影上映了。
传统游戏玩家对它感兴趣,因为它是一部献给“玩家”的礼物。即使不怎么玩游戏的电影迷也会对它感兴趣,因为它的导演是大名鼎鼎的斯皮尔伯格。
电影与北美同步上映,正巧赶上周末,我也去看了这部属于“玩家”的电影,看完后感觉还是很震撼的。
《ひとつ飛ばし恋愛》是一个老游戏,asa project 的早期作品。
啊不如说也不算早期作品了,只是偏早期,这个《ひとつ飛ばし恋愛》主打的是“隔一个人的恋爱”,好像汉化版把名字翻译成了“间接之恋”,其实感觉也挺合适的,这游戏就是这么一个意思。
对于《ひとつ飛ばし恋愛》我的评价当初是不算高的,因为玩的太过头了,里面一直在乱,几个“隔过去的角色”要么是贱得不行,要么是“圣母的不行”,而且这个游戏画风本身看起来就不正经,比起那个《恋爱零公里》来说似乎是过火了。你要说走搞笑路线吧,这游戏还非要在个人路线里来点“恋爱”,你要说走纯爱路线吧,光里面那几个巨大的颜艺看起来就不像是纯爱的样子……
很尴尬啊……
前一阵色魔张大妈推送了一条信息,那就是 Ebay 上索尼降噪豆仅售 69.9 美元……
没忍住,买了,还帮同事和鸡尿都买了一个。
最后到手后倒是没税,但是超重了,多了 10 块钱运费,我很厚道的折给鸡尿然他替我掏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