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查看: 标签 电影 下的文章

关于电影《孤注一掷》的一些感想

记得是九月下旬吧,单位居然组织免费观看电影《孤注一掷》,虽然早就听说这个电影是关于「反诈」的,甚至还收到了中国大陆官方的推荐,但我并没有太大的兴趣,因为我下意识觉得这个电影可能是一个“主旋律”作品。

不过既然不要钱,而且也那就不看白不看了。

电影的长度也不算短,在叙事性上来说倒是超乎我意料,比我预想的要好很多。尤其是“关谷神奇”王传君的演技的确是十分爆表,很好的塑造了一个内心十分阴暗和复杂的反派。

但是我今天不是很想点评电影本身,倒是想说说电影里的那些细节和“梗”,或者你理解为“彩蛋”也可以,这些内容与电影的主旨或许有关系,也或许没啥关系,但是拎出来看看还是挺有意思的。

本文有剧透,阅读请谨慎。

20230905094654322197.jpg

阅读全文...

为什么《天气之子》令我感到失望?

伴随着《你的名字。》(君の名は。)的巨大成功,新海诚今年推出了新作《天气之子》(天気の子),原汁原味的脚本,原汁原味的企划,原汁原味的配乐,原汁原味的人设,我们期待着能有原汁原味的感动……

当然,这部电影在日本上映的时候,正赶上京都动画纵火事件,整个舆论都很复杂,我也看到了一些对于这部电影的评价,两极分化极其严重。

带着好奇的心态,我买来了这部电影的同名小说,根据《你的名字。》小说版的经验,小说的内容应该是 100% 对应电影的,所以说看了小说,基本就等于看了电影。这部小说严格来说我没有看完,看到了最后两章,说实话那时候我已经能猜出来整个作品想要说什么故事了,应该也是对《天气之子》有了一定了解,故事也一点都不复杂,无非就是超能力主角过度使用能力,导致自己会承担惨重代价,最终为了拯救世界牺牲自己的老套路。其实我觉得小说的故事写的还挺不错的,画面感很强,我甚至都可以想象到电影画面了,甚至觉得如果能尽快看到电影版就好了。

这时候传来了《天气之子》将在中国大陆上映的消息,我决定把最终的内容留到电影院观赏,毕竟新海诚的作品,只有电影院才能充分表现它的魅力。

20181214150658SzvxZ0da2RHeEisw.jpg

阅读全文...

我们应该允许地球去流浪

《流浪地球》作为春节档的电影,不仅仅是一部“贺岁片”,它还是“中国第一部大制作的硬核科幻大片”。上映没多久,我就去看了这部电影,看完之后说实话我觉得还不错,不过我却不怎么急于具体评价它,因为我知道,关于这部电影的“大戏”,才刚刚开始。

果不其然,随着《流浪地球》热度的上升,大量的评论蜂拥而至,加上各种官媒的背书,引起的反冲也越来越强烈。赞美的人有之,不屑的人有之,莫名其妙蹭热度的人亦有之,一群人打的不可开交,并且还带来了很多的人身攻击与意识形态斗争,讨论到最后,似乎已经有很多人的侧重点不再是电影本身,而是针对某些群体。热热闹闹的讨论也带来了群魔乱舞,看起来已经越来越偏离电影本身。其实这种现象也不是第一次出现,之前的各种大热国产影片都有类似的情况,而且也有很多朋友总是和我谈论这部电影,同时也想听听我的观点。所以在这里,我站在个人角度,谈谈对于这部电影,这种现象的一些个人看法。

ddfbf9a7beb12e85350057185aa3c882.jpg

阅读全文...

“一出好戏”与“雕虫小技”

我个人是很喜欢那些能够驾驭各种小人物角色的演技派演员的,在我为数不多的喜欢的演员里,黄渤算一个。

黄渤之前驾驭的角色其实都算不上什么伟光正的大人物,不少甚至还是丑角。但恰恰是这种对于丑角和不完美角色的塑造,让他塑造的人物显得真实。

当我知道黄渤自己要做电影的时候,我是很期待的。我看过黄渤演的话剧,我觉得依靠他对于电影和戏剧方面的理解,做出来的电影肯定不会差。

但是这一等就是很久,第一次听到黄渤电影的消息,是在 2018 年的春晚,黄渤登上了这个几乎都没什么人正儿八经看的舞台,表演了一首舞曲,叫做《最好的舞台》,其中黄渤站在 C 位,和两个小鲜肉一起唱唱跳跳,还不落下风,让我对他更是刮目相看。

后来我还了解到,原来黄渤在未成名的时候,也是一个依靠唱歌跳舞吃饭的人。而再后来,黄渤在微博宣布,这首《最好的舞台》其实是他将在今年上映的电影里的曲目。

所以我的期待又被勾了起来。

p2527723836.jpg

阅读全文...

关于“机器猫”的回忆

我算是比较早一批接触到“哆啦A梦”这个作品的人了吧。

记得小学的时候,那时候杂志还是需要自己订阅的,父亲给我订了一本叫做《儿童漫画》的杂志。顾名思义,里面全是漫画。

说到《儿童漫画》这个杂志,现在想想它真的来头不小,里面的很多早期创办者都是在我国漫画起步阶段举足轻重的人物,创始人之一的丁午先生,就是一个漫画届的老前辈了。创作的很多作品我小时候看的也挺开心的。

不过《儿童漫画》并非仅仅注重国内的漫画,它也是率先开始引进国外漫画的一本杂志,在小学三年级左右的时候,我在《儿童漫画》上开始看到《机器猫》的连载。

说实话《机器猫》这个东西我在电视上看过,不过现在想想当时看的应该也是地方台偷偷播放的盗版。而《儿童漫画》上开始连载的,肯定是正版无误了,同时这也是我第一次接触到这个作品的正版。

之后断断续续在杂志上看到了一些连载,然后就莫名其妙的在某一期发现了一条消息,说《机器猫》的作者:藤子·F·不二雄去世了。那时候我尚且年幼,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反正连载还在继续,我甚至不知道藤子·F·不二雄是谁,直到后来才知道这条消息是多么的重磅。之后不知道过了多久,《机器猫》已经不叫《机器猫》了,而是《哆啦A梦》,据说是藤子·F·不二雄的要求,希望那个蓝胖子在全世界能够拥有一个发音的名字。

再之后……我也长大了,不是经常看《哆啦A梦》了,除了偶尔能在电影的宣传上看到它出了电影,而且每年一部都在引进国内,有时候我也会突发奇想的去看看,只是感觉总是少了那么点味道。

讲道理我看过的漫画虽然不能算多,但是也不是特别少,在我心目中《哆啦A梦》的确属于独一挡的存在,在它的世界里你看不到大多数其他日本 ACG 作品里千篇一律的套路,而是有着独特的世界观,角色的塑造也非常的有代表性。

小时候觉得男主角大雄特别的傻逼,渴望成为胖虎那样牛逼或者小夫那样有钱的人,靜香那样的女孩也是大多数男孩子的向往,可为什么最后会和大雄在一起。我总是感慨大雄为什么那么笨,若是没有哆啦A梦的帮助,他肯定是要多惨有多惨。但是感慨之余我也有点不由自主的站在了大雄的那一边,因为我和他实在是有点相似。

知名编故事网站”知乎”上对于哆啦A梦里的大雄有过一些讨论,我惊奇的发现大部分人都和我一样表示“自己与大雄有共鸣”,都觉得自己很笨,老被欺负,想要的总是得不到,是人生的 Loser。但是大雄又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赞扬,虽然他很笨,一事无成,还很懒,但是他有一颗善良的心。

这句话对于步入社会有一段时间的人来说,方能凸显可贵。

阅读全文...

POPSTAR: NEVER STOP NEVER STOPPING

The Lonely Island 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组合,他们起源于「周六夜现场」,经常会做一些很贱的歌曲,而且很多歌曲不但贱,并且还有那么点儿内涵。属于“一旦接受设定感觉还特别带感”的那种。

名气最大的应该就是那首「Jizz in my pants」,后来又是「Dick in a Box」,然后又是「Mother Lover」和「Three Way」,以及那个再次引爆的「I just had Sex」,以及我个人最喜欢的「Iran so far」,他们总是能找到大咖与自己合作,演唱很多很没有下限的歌曲,还会让 natalie portman 爆粗口

于是这么一个组合好像离开了自己的「周六夜现场」开始了自己的打拼,之后就是我听说他们居然要拍电影了,就是这部《POPSTAR: NEVER STOP NEVER STOPPING》。

vlcsnap-2018-04-30-18h08m39s184.png

阅读全文...

只需要随便玩玩

“亚文化”这一个词是伴随着大部分“从主流文化衍生的作品”出现时诞生的。它经常被用来指代一些“不被大众所接受的,但是也有一定小圈子人群所为之狂热的“文化内容。

而曾几何时,动画,漫画,摇滚乐,都是亚文化的一种,而还有另一个更为大家熟悉的,那就是电子游戏。

玩游戏的人通常自称为“玩家”,对应英文中的 Player,在从 80 后开始的新一代里,“电子游戏”成为了很多人童年记忆中无法被抹去的痕迹,中国的电子游戏发展史其实并不顺利,从一开始的“电子海洛因”,到最近逐渐的开始被更多人接受,已经经过了好多年。有时候想想或许这个文化开始越来越多的步入大众视野并非因为游戏本身有什么魅力,更多的还是因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

搞游戏有钱赚了,所以搞游戏的人就多了。随着发展和市场的细分化,游戏的类型也越来越多了,手机游戏,网页游戏,很多休闲游戏也层出不穷,大部分人对于游戏的感受就是打发时间,并没有了解这个游戏背后所蕴藏的什么什么内容的意愿,而且很多新兴游戏比起老的游戏来说的确在很多地方显得更加功利和内涵不足,也导致了一些老游戏玩家的不满与鄙视。

所以很多比较老资历的玩家们通常是看不起现在的所谓新兴玩家的,大部分老玩家尤其会鄙视手游玩家,认为他们不配称之为”玩家“。

那么什么样的才算是玩家呢?按照现在网络上的共识定义,就是征战多个游戏主机平台(PS4,Xbox,Switch、还有 PC 上的 Steam),同时对很多有内涵的游戏颇有了解,知道很多游戏制作人和制作组的一些风格和逸闻,并且认同游戏是”第九艺术“。

是的,电子游戏作为新一代人类最受欢迎的娱乐方式之一,被很多人认为是继绘画、雕刻、建筑、音乐、诗歌(文学)、舞蹈、戏剧、电影等八大艺术形式“第九艺术”。也是一种表现形式,玩家可以通过游玩一款游戏,获得一次奇特的视觉与听觉还有心灵上的盛宴,从这一点上来看,游戏至少和其他艺术形式(电影,音乐)并没有太大不同。

当然那些依靠充钱和抽卡就可以变强的手游和页游自然是不能算作艺术的,这也是为什么手游与页游玩家总是被传统玩家所鄙视。可遗憾的是”传统玩家“群体比例远远小于那些他们所鄙视的那些人,而讽刺的是很多传统游戏玩家为了团结扩大自己的阵营,喊出了类似“玩游戏的,都是朋友”这样的口号,想要表达自己的平易近人,然而玩国产手游,尤其是腾讯的手游本身就是原罪,玩过“王者荣耀”,你就已经不是朋友,尽管大部分人多多少少都玩过“王者荣耀”。在中国大陆的环境来看,传统游戏玩家所崇尚的那些东西,依然还只能算是一个“亚文化”,即使电子游戏在日本与欧美等地已经获得了不少的认可。

如果有扩大传统游戏玩家影响力的机会,自然不会被放过。就在这个时候,一部名叫《Ready Player One》(头号玩家)的电影上映了。

ready_player_one.jpg

传统游戏玩家对它感兴趣,因为它是一部献给“玩家”的礼物。即使不怎么玩游戏的电影迷也会对它感兴趣,因为它的导演是大名鼎鼎的斯皮尔伯格。

电影与北美同步上映,正巧赶上周末,我也去看了这部属于“玩家”的电影,看完后感觉还是很震撼的。

阅读全文...

虽然很多人都看不起王宝强,但他就是比你我更努力

王宝强这个演员吧,根据我的了解,身边许多人都是对他有种“看不起”的态度的。

当年《天下无贼》上映的时候,王宝强扮演的傻根,虽然很好的完成了角色出演,但很多人并不会对他评价太高,因为他浓厚的口音,还有那村炮一样的形象,根本就是本色出演。

后来王宝强又参与了好多电影,后来有名气的莫过于《人在囧途》和《泰囧》系列,还有电视剧,还参演了春晚小品,知名度也上来了,也有钱了,甚至娶了漂亮媳妇了,但尽管如此,很多人对他评价依然不高。

在“知名故事会偶尔侃大山”的社交网络“知乎”上,“如何评价王宝强的演技”一栏下面,有着这么一个答复:

“你不可以评价一个不存在的东西。”

而这个回答,同时也被应用在了“如何评价 TFBoy 的唱功”这一问题的下面。

虽然有一些看好王宝强的人,拿出他早期参演的《盲井》来反驳,但依然会得到“他是本色出演”的答复。

我认识不少人,看《泰囧》的时候笑得不行,但是依然并不会认可王宝强的演技。因为大家对他的形象定位就是“农村土炮”,同时大家还认为他表现的之所以这么村炮,只是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没文化的村炮。

王宝强只是一个吃自己“村炮外形”和“村炮口音”的类型演员,也就是一些需要“村炮傻冒”的角色的时候才适合他,他是一个半投机演员,他没有演技。

后来王宝强被绿了,他老婆背叛了他,很多人表示并不意外,甚至有人拿出他参演的电影截图来调侃,其他人更多的是同情,痛斥马蓉蛇蝎心肠不是个东西:“人家王宝强那么老实的人,怎么可以这么欺负人家?”

不知道大家听出来没,这种话的氛围里还是有那么一点对王宝强的偏见。

王宝强在很多人看来,只是自己运气好点,突然爆发了,有名了,有钱了,娶个漂亮老婆,老婆图的肯定是他的钱。一个有钱,一个有颜,各取所需,俩人根本没啥真爱(或者只有王宝强单方面有),婚姻破裂是早晚的事儿。

很不好意思的承认一下,其实我也是这么想的。

但是这并不影响我在看法上的改变。

选区_717.png

阅读全文...

所谓「芳华」不过是一代人的青春

冯小刚自从一开始凭借诙谐幽默的贺岁片火了之后,他就想要极力的甩掉“搞笑贺岁片导演“的帽子。

这个很好理解啊,每个导演都想当大师,而大部分人眼中的“大师作品”往往都是“高逼格,大制作,文艺范,有内涵”的那种。简单来说……要么是那种烧钱大场面且能引人入胜让人反思的,要么是那种低成本小清新通过平凡的角色以小见大的。

所以我们看到了冯导的各种尝试,他先是尝试了大制作,结果反响平平,然后就开始了另一条路,就是通过平凡角色以小见大的那种,虽然偶尔也会回归拍一些喜剧,但冯导内心似乎已经不太愿意把自己和“喜剧”拴在一起了。

于是在今年,国内文艺氛围很特殊的情况下,冯小刚导演拿出了新作:《芳华》。

hqdefault.jpg

阅读全文...

献给挚爱的梵高

《至爱梵高》(Loving Vincent)是一部比较独特的电影,它最大的特点就是:“采用油画风格制作的动画。”

然而这其实并不是第一次有人用油画来制作动画了,但是对于这部电影来说它自然有着独特的意义。因为它是为了献给一个颇为特立独行的知名画家的,他就是文森特·威廉·梵高。

梵高的画或许很多人都多多少少的看过,不过大多数都是那几幅有名的作品:星夜(The Starry Night),向日葵(Vase with Twelve Sunflowers),还有他那个经常出现于教科书上的自画像了。我虽然很小的时候通过上美术课的方式认识了梵高这个人,但是我对他并没有太多的了解,大多数还是那些广为流传的事情:“割掉了一只耳朵”,“精神有问题”,“最后自杀了”等等等等,而对于梵高的画我也看不太懂,就是觉得很奇怪,很诡异,但由和毕加索那种完全的诡异不一样,像是印象派但是又能看出来画得是什么……

我对他的了解,仅此而已。

阅读全文...

归档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