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参与了好几个众筹,我觉得这「众筹」越来越不「众筹」了
小时候的我思维是很活跃的,我经常会善于发现周围的一些新鲜事物,所以我也有了一些我当时很引以为傲的想法与发现,目前回想起来,最牛逼的应该有两个,一个是地理方面的,一个是经济方面的。
地理方面的发现就是某日我看完漫画书睡不着觉,就躺在床上盯着远处挂着的世界地图看,我就发现哎,那南美洲和非洲版块的边缘居然如此契合,仿佛可以拼起来一样,难道它们之前就是一起的?因为某种原因,逐渐分离了?
这可是个大发现!对于刚上中学的我可是一个牛逼的契机,没准我就成了类似牛顿一样的名垂青史的人了,我立即跑去告诉了父亲我的大发现,等待着父亲的夸奖。
父亲一言不发,跑去翻开我的书包,拿出地理书,翻了一会,拍在了我的面前,书中的“课外知识”框架里写着“大陆漂移学说”,我才意识到,这玩意在我出生多少年前早就有人发现了……
瞬间我觉得自己一下子从“牛逼”变成了“傻逼”,同时伴随的还有父亲的眼神,以及接下来到来的批评:“你压根没好好看课本吧?”
虽然地理方面的发现失败了,但我并没有气馁,我在经济方面又有了新的突破:
某日在我买不起冰棍儿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中国有那么多人,每人给我一分钱,那我岂不是瞬间变得巨有钱?
这个想法我还反复思考了好几次,甚至算了一下全中国有多少人,并且拿出一张纸算了下自己在“接受全中国每个人一分钱”之后能获得的大概金额,看着那天文数字一样的仿佛发着金光的字迹,我觉得自己已经距离大富豪不远了……
慎重之后我又告诉了父亲这个想法,父亲面无表情的表示:“想法不错啊,你可以试试看啊。”
于是在我正准备出门找隔壁王奶奶开口索要一分钱的时候被父亲拎回了家……
“你这是乞讨。”父亲说,“没有人会无缘无故的愿意把自己的钱给你,哪怕是仅仅一分钱。”
知道后来长大一点,我才意识到自己的愚蠢,而且,我不是第一个这么想的,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而且我也曾想过,如果真的能找出一个合理的理由能让一大堆人拿出一点点钱给我的话,这个方法并非行不通。
万事具备,就差个理由了。
到了后来,这个“全国每人给我一分钱,我就会变成大富翁,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思路终归是被人实现了……同时它也有了个闪亮亮的新名字:“众筹”。
众筹, Crowdfunding。就是说一群创业者,他们有规划,有梦想,有干劲儿,什么都有,就是没有钱,他们就在网络上描述自己的梦想,讲述自己的故事,并且告诉大家“如果每人都给我一点钱,我们就可以实现这个梦想,并且会把梦想实现的结果回馈给大家。”
一个非常理想和美好的事情,不是么?至少已经不是乞讨了。每个人都可以是投资者,哪怕你投的只是一点点小钱,都可以帮助一些缺钱的创业者实现梦想,还可以得到一定的回馈,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同时别人发达了还会还你一束月季,何乐而不为?
最成功的众筹项目应该是 Pebble 智能手表,它创下了 2000 多万美元的众筹记录,让一群创业者快速成长并建立了自己的小公司,同时创造出的产品还不错并且拥有一定口碑,这真是一个双赢的美好故事。
Pebble 的成功激发了众筹的浪潮,于是各种创业团队都粉墨登场,他们和 Pebble 一样,什么都有,就是没有钱……
然而有了钱,做出来的产品不一定是成功的,故事讲得好,不一定产品做得好。众筹的机制决定了参与者是需要先把钱交出去,等对方把东西做出来之后,才能收到回馈的,而如果产品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大多数也只能自认倒霉……
所以众筹本身有那么点“信任”的意思,投资者(参与者)信任创业团队能把事儿做好,就把钱交出去,创业团队做好了还则罢了,做不好,那投资者也只能吃亏了,因为大多数众筹网站都说只能协调投资者与创业团队之间的纠纷,并不会有更多的作为。
换而言之,还有点赌博的味道。
“众筹”这一玩法很快的就来到了我国,然后和你预想的一样,聪明的我国人民擅长精打细算,对任何涉及到钱的事情不会轻易信任,京东买个手机都要到手拿着放大镜看好几遍换货三次才愿意签收,怎么可能轻易的把钱交给众筹那种不靠谱的东西?
但是有趣的是,众筹在我国玩儿的反而越来越火……原因很简单,在众筹上线项目的不少并不是创业团队,而大多数是实体公司。没有人愿意把钱给一个“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做出来”的项目上去,只有那种在上线项目的时候就几乎能亮出“现货”的众筹项目才会收到欢迎,参与人员要求“我给了钱,马上就得拿到货”,而团队则只能尽可能去满足各种各样的需求,同时还要吸引更多的人进来掏钱,众筹成了参与者和团队的斗智斗勇。
我参与了京东众筹的几次产品众筹,大多数参与人员并没有把这玩意儿当作众筹,而完全是当作购物看待的,咨询栏目里到处都是“什么时候能发货?”,“发什么快递?”,“这个参数如何?”,“包邮吗?”,等等,如果我不看浏览器标题栏,我甚至以为我在看淘宝……
众筹的规则是需要金钱在 30 天内满足到目标金额就算是成功,而在 30 天众筹期完结之后,就可以由团队开始着手进行产品的制造和生产。而在我国的众筹环境下,如果一个产品在 15 天内就已经达到目标金额,参与者就会不耐烦的表示“明明已经成功了,快点发货吧。”,当然如果可以的话,参与者巴不得今天付钱,明天就可以获得快递单号。
而对于这种要求,众筹团队只能解释必须要到 30 天之后才能发货,有的甚至会表示产品已经开始生产了,马上就有现货了。而众筹期的结束,众筹团队就会马上把货发出,同时贴出公司联系方式和售后 QQ 群,效率之高让国外的 indiegogo ,kickstarter 之流没得比…
但是转念想想……这还叫众筹吗?
一个完全不差钱儿的公司想要生产新产品,不去搞发布会,而是跑到众筹网站说要筹钱,放出一个比正式版价格要低一点的价位,吸引用户先掏钱,众筹结束后,再把原本就可以生产好的产品发出去,同时再走售后流程,这完全就是一个普通的网购方式嘛,倒不如说更像是“首发预定优惠价”吧?
你说这么折腾一圈有好处吗?
有啊!好处大大的,因为是众筹,产品有点不满意也没啥,这叫众筹风险;因为是众筹,你可以先让用户给你掏一部分钱,这叫众筹规则;因为是众筹,你连发票都不用给用户开,因为众筹不是普通买卖。
那么对于商家来说,众筹有不好的地方吗?
也有啊!你筹集个 50 万,结果参与人数不够多怎么办?其实这方法也好解决,自己在众筹价位里设定个 50 万无偿支持的那种方案,看到时机成熟了,让托儿上去把这 100% 刷满,能坑多少是多少呗……你还别说,我参与的某个耳放解码一体机的众筹中就亲眼看到了这种套路,支持的只有十来个人,但是人家愣是刷满了 100% 的众筹金额。
所以还是那句话,这还叫众筹吗?这还是我小时候的那种“每个人都给我一分钱让我来圆梦”的那种东西么……
或许你会说国情导致这种情况,其实不然,这种情况在 indiegogo 也有,我就参与了游戏 corona blossom 的众筹,实际上开发者只是想在 indiegogo 上低价预售一笔,并非没钱开发,就算这个众筹项目失败了,游戏还是会开发下去的。在这种情况下这样的“众筹”也颇有中国特色了。
前一阵 Pebble 这个众筹明星公司被收购了,Pebble 的新产品也胎死腹中,而差不多「众筹」这个东西也成为了老外听到摇头,国人当作预售的级别待遇了,indiegogo 上的产品拖延发货非常普遍让老外蛋疼无比,而我国众筹平台只有实体商家才玩的起,成了产品预售,我不知道还有多少真正愿意通过众筹集资来做产品的,或许有,只是不知道它们过得好不好。
我在 2016 年参加了好几个众筹项目,包括 indiegogo 的,京东众筹的,还有摩点。在国外的众筹是 GDP Win 的游戏机,我等了足足半年,而国内的众筹我感觉完全就是在线购物,更讽刺的是我在 indiegogo 参与的那个游戏机众筹,后来又在京东众筹搞了一波,和你预想的一样,就是产品预售,我甚至比京东众筹用户还晚了一个月才拿到机器,明明我比京东众筹要早 6 个月就给这个项目投钱了,仅仅因为 indiegogo 在规则上允许拖延产品发货,所以导致了我晚收到了产品。
我在现在还时常会去刷众筹网站,包括国外的和国内的,以寻找能打动我的心仪的东西,不过在我看来,它们已经不是最初的那种支持“什么都有就是没有钱的创业团队”来获取回报的东西了,在我眼里完全就是一个产品预售了。
我看着众筹页面的产品介绍,盘算着众筹产品的收货日期,付款之前还会 Google 一下这个公司的来路,如果没听说过就要慎重,大公司就可以安心付款,交钱之后也会去盯着邮箱等发货信息,有时候也会去催为什么不快点发货……
收到货之后我也会想:这究竟还算不算「众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