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十年
从大学到毕业的这几年,我对于高考的关注越来越淡,在今年,我似乎已经把它忘记了。实际上它早已和我没有关系,而我对它的关注,不过是对于往事的一份回忆罢了。
直到朋友圈看到同学们刷“高考十年”的这个字眼的时候,内心有种被触动的感觉。
虽然很俗气,虽然经常被人拿来用作煽情,但是“十年”这个词儿的的确确是一个会令人感慨万千的词儿。
还记得那句俗套的话吗?
“人生有多少个十年。”
十年之后,回望高考,自己改变了多少,而从那次号称可以改变人生轨迹的事件中,又获得了多少?
十年前的高考对于我来说和不少在网上吹逼的家伙一样,没什么紧张感,默默的就出现了,默默的就靠近了,默默的就来了,默默的就走了。我没有为它一生懸命(いっしょうけんめい),也不曾为它有什么 Fighting 的心态,可能是那时的我并不觉得这玩意会改变我什么,也可能时我当时的分数让我觉得“至少还能混得下去”。
但是有趣的是,高考的确改变了我的一些人生轨迹,并非是考试成绩和就学层面,是真正的人生层面,虽然后座力有点强劲。
高中的我是很颓废的,是一度被老师认为是无可救药的家伙,是被父母认为可能要去找关系去当兵的废人,生气的父亲废掉了家里的电脑,只因我可能因为它而荒废学业。尽管如此我还是在抽时间,撒谎,攒钱,以及用任何可能的机会去网吧。偶尔玩游戏,更多的是在刷数码论坛,也用压岁钱买过几个 PDA,从 Windows Mobile 到 Palm,游戏也没玩过什么高级的,无非是和朋友上浩方打个澄海 3C 的程度。不能去网吧的时候就会买点《大众软件》和数码之类的杂志,看看当月的游戏大作,意淫着自己玩它们的样子。
每天的中午饭后是有一个多小时的时间,父亲要求我去看书,而我实在是不想看书,就去找当天的《大河报》去看,为了拖延时间,也为了打发无聊,我一般会把整个报纸看完一遍……我比较喜欢的是报纸上的小小说以及杂文,短小精悍并且能看完产生共鸣,或充满即视感,并且非常佩服那些写出这些文字和故事的家伙。
上课的时候偶尔偷懒看杂志,有时候会拿着同桌的文曲星玩耍,当时的文曲星上有个 GVBASIC ,允许你使用 Basic 语言编写一些小程序。其实 Basic 语言我从来没有学过,只是小学的时候家里买过一个学习机,插卡的红白机改造来的那种,里面有一个 Super Mario 克隆的例子,当时的 2000 行代码现在看来其实什么都不是,而对于小学的我来说实在是遥不可及,我曾经对着这个代码敲了一下午,最终还是没敲完,只是实现了游戏的 Logo 界面,尽管如此,看到自己抄出来的程序能运行还是很高兴的。最终我敲完了代码,游戏还是报错了,可能哪里敲错了,也可能哪里书上印刷的就有问题,可我只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家伙,也不会 Debug,最终只能放弃,反倒是里面各种反复存在的 IF THEN 和变量赋值的语句,让我自己猜出来了它们的意思。
于是我就靠这点东西在文曲星上写游戏玩儿,写过 RPG,写过射击游戏,但是最终还是没写出什么高端的大游戏,因为文曲星有 4000 行的限制……
所以我的高中生活就是上课不听课玩文曲星,回家翻杂志看报纸,没事偷跑出去网吧上网,在这几件事情之间来回交错度过的。
于是高考的时候我还是没什么实感,结果成绩出来时候让我自己都很惊讶。
语文,数学,外语居然成绩还凑合,至少是 120 - 130 分左右了,在老师看来这是不敢想象的,当然,最后的理科综合完全是一个失败,加起来不如英语一门高。
最后也只能勉强扒着边缘上了一个大学,这才是真正的“ギリギリ合格点”。
我也不止一次想过,我高考那个样子,是因为什么?按理说我压根没好好学习,应该是全面溃败,而不是部分溃败。归纳总结后还是发现了不少原因:
语文的分数提高得益于上学时偷懒看报纸,杂文看得多了,难免照猫画虎的照着写写,然而越写越觉得简单,杂文不少内容充满了讽刺和架空,但却依然在现实生活的设定中,杂文短小精悍,却能讲好一个故事,殊不知这才是“表达能力”的基础所在,很多人现在写了半天的东西却让人看着不知所云,哪怕辞藻再华丽,设定再深奥,别人看不懂,你写的又算个屁呢?
可能是看过太多的报纸上的杂文和一些有趣的东西,导致了我内心“写作屏障”的崩塌,对报纸的经常阅读反而让我能有了那么些个“归纳关键词”的能力,这些都体现在了语文考试上,无论是阅读还是作文,这样的提高真的是实打实的,有时候因为对阅读题目中的文章感兴趣,我还会去自己找找关于它作者的内容,一来一往也就记住了不少东西,算是意外的收获。
数学方面就更扯淡了,因为在文曲星上写游戏有一次是想写射击游戏,于是就不知道弹道和攻击判定是怎么做的。上课听到老师说函数交叉点,于是就瞬间明白了,尝试着把这些东西带进去看效果,没想到还真的实现了。瞬间我对于上数学课这件事情有了那么点兴趣,因为我第一次发现“原来数学课上说的东西是真的可以和我做事情有关的,而不只是单纯的虚无缥缈的研究那些个逻辑。”,之后那个破游戏我也加入了类似轩辕剑的半即时制,还有随即开宝箱以及简单的小地图,估计也算是能做到的极致了吧,有意思的是不少内容是当时上数学课听到的东西现学现卖,但是那些东西我现在都还记得很清楚。
对于英文我似乎一直都没怎么抵触,其实我英语没有学过语法,啊……准确说是“没有听过语法”,初中时候喜欢一遍又一遍的听磁带当 BGM ,而到了高中的时候因为要玩 Pocket PC 和 Palm 嘛,肯定要泡论坛看软件,然而第一手资料肯定不是中文的,需要翻老外的内容,不少内容是完全看不懂的,但是随着看得多了,自己也凭借着那英文水平发现已经渐渐能看懂了,之后看的越来越多也就越来越熟练了。有时候英文老师上课讲单词也会看到不少自己熟悉的词汇,更有趣的是 Pocket PC 上当年是有不少 RPG 大作的,不过这些大作只有英文版,我倒也查着字典玩过了,英文也感觉至少在阅读上越来越轻松,听力也不是什么问题,毕竟高考听力语速实在是慢……
现在想想和特么现在打黄油学日语真的是如出一辙……
真的是很有趣的事情,因为高中一直在玩,因为想要“玩的更好”,遇到了知识的瓶颈,所以才会去主动渴求知识,反而获得了一些提升。在那一刻我也发现了,自己对于“学习”这件事情,如果没有兴趣的话,我是“无论如何也学不进去”的。很多人可能会死记硬背的硬啃,而我不存在这个问题,如果我对此无兴趣,硬啃也没用,只有在有兴趣的时候才会学习有进展。
这也是为什么物理生物化学那么惨,可能我当时没有搞模型做炸弹或者造孩子的兴趣吧……
一次高考,让我更好的认识了自己,我感觉自己这波不亏,所以父母看着唯一凄惨的理综分数问我要不要复读,我放弃了复读。
其实我应该感谢那次高考,是它让我完成了人生上的第一次转折,和学校无关,而是和兴趣塑造以及突破上。之后的我在写作表达以及英文阅读上似乎已经没有了太大的问题和障碍…………我是说,我至少在“以自己的方式提高自己”。直到我工作之后才遇到了第二次转折,不过这是后话,有机会再说吧。
十年后的我,拿着今年高考的语文卷子,看得反而津津有味,那些个被考生们恨之入骨的题目,我反而饶有兴趣的在研究。我知道,我不是考试者里的一员,我不需要在答题的时候考虑改卷的人是不是会接纳我的答案,我没有压力,我可以为所欲为,自由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我一直觉得考试本身没有错,错在了那些个界定答案是否正确的方式上,一个问题,只要以自己理解的方式说出来,有理有句,它就应该是对的,而很遗憾,我国的考试,答案只有一个,若是不同,你就是错的。
这导致了不少学生放弃了去真正的思考题目,钻研题目,转而去钻研答案,“怎么写答案,改卷的人会给我分”成为了关注的重点,从这一刻起,考试已经失去了原本的意义了,就和现在手机的“跑分”一样,中看不中用。
很多人说分数决定不了什么,高考也不过是一次简单的考试,并不会因为你上什么学校而大幅更改你的人生轨迹,毕竟缩男去了知名高校还是缩男,花花公子去了技校也是泡妹不断,过了这么些年,班级里混得好坏都和学习无关,更多的还是自己对待事物和保持学习的态度。
不过对于我来说,高考还是对我挺重要的,毕竟让我距离真正的自己更近了一步。
世界上最难的事情莫过于在这充满错综复杂的幻觉中找到真正的自己,不是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