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奇异点(科技奇点、Technological Singularity)是什么?

关注者
194
被浏览
94,834

12 个回答

看来知乎关注技术奇点的人越来越多了啊,以前的回答比较简短,以前看知乎少,最近也时不时也看看发现这里似乎流行长回答,于是我也修改下自己的回答。

技术奇点是什么?

简单的来说,就是认为人类的科学技术是加速发展的,而且越到后来发展速度就越快,未来总是快于过去,这种不断的加速使得我们的发展速度会在某一天快到突破天际了,以至于在这种速度下,在未来某一天我们一夜之间就能发展到科学技术的顶点。

这看上去是一个非常不可思议的结论和观点,乍一听简直是天方夜谭。

下面,我们就来仔细的说一下,为什么看上去这么扯淡的结论居然是非常有可能的。

技术奇点的概念第一次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应该是弗诺·文奇(美国数学家和计算机专家,科幻作家,目前为圣迭戈州立大学的退休教授)1982年在美国人工智能协会年会上首次提出。然后1993年弗诺·文奇又发表了一篇《技术奇点即将来临:后人类时代生存指南》《The Coming Technological Singularity》的论文,再次简述了这个观点,并认为技术奇点有可能在未来50年左右就会出现。

2005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瑞·库茨维尔发表了一本500多页的书《奇点临近》,书中,他提出摩尔定律的扩展定理,即库茨维尔定理(Kurzweil's Law of Accelerated Return)。该定理指出,人类出现以来所有技术发展都是以指数增长。也就是说,一开始技术发展是小的,但是一旦信息和经验积累到一定的基础,发展开始快速增长,以指数的形式,然后是以指数的指数形式增长。

瑞·库茨维尔将同样的概念引入到生物进化和宇宙诞生以来的变化里,并导出了同样的指数增长的公式。根据数学模型,在未来的某个时间内,技术发展将接近于无限大。

这本书还系统的介绍了这个概念的数学模型、基因工程的发展、纳米技术的展望和超越光速的可能性,该书成为美国网络书店亚马逊上2005年科普十大畅销书之一,同时成为网上博客热谈的一个话题之一。

《奇点临近》这本书已经于2011年由机械工业出版社翻译成了中文版。

我第一次接触到技术奇点这个概念是看的维基百科关于技术奇点的词条,然后就买了《奇点临近》中文版。那大概是2012年年末的时候,当时看完了之后简直激动的无以言表,从那开始,就喜欢上了这个观点。

然后2013年一整年的时间,我都在网上宣传和与人争论技术奇点的相关东西。这个争论的过程基本上就是本文诞生的过程。

技术奇点这个概念,目前在中国还属于很小众的东西,2013年年末的时候我搜了下百度贴吧关于技术奇点的讨论帖,居然有一小半是我发的。

技术奇点这个概念主要是通过总结历史的数据发现的,据说库兹韦尔收集了一车库的统计数据和图表(引自《科技想要什么》),是不是真的咱不知道,不过仅仅是我看《奇点临近》上列举出来的图表就显示有15个科技领域是像摩尔定律一样呈现指数级发展的。

指数级增长是什么意思呢?上过高中的都知道,就是等比增长,比如著名的摩尔定律: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换言之,每一千美元所能买到的电脑性能,将每隔18个月翻一倍以上。

指数级增长,在初期基数比较小的时候,看上去貌似很慢,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这个模型的威力就会逐渐显现出来。

在印度有一个古老的传说:舍罕王打算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人——宰相西萨·班·达依尔。国王问他想要什么,他对国王说:“陛下,请您在这张棋盘的第1个小格里,赏给我1粒麦子,在第2个小格里给2粒,第3小格给4粒,以后每一小格都比前一小格加一倍。请您把这样摆满棋盘上所有的64格的麦粒,都赏给您的仆人吧!”国王觉得这要求太容易满足了,就命令给他这些麦粒。当人们把一袋一袋的麦子搬来开始计数时,国王才发现:就是把全印度甚至全世界的麦粒全拿来,也满足不了那位宰相的要求。 那么,宰相要求得到的麦粒到底有多少呢?

总数为:2的64次方-1 = 18446744073709551615(粒)

人们估计全世界两千年也产不出这么多麦子。

自从1946年计算机诞生以来,其性能的增长就一直符合摩尔定律,每18个月翻一番。那么按照这个算法,假设摩尔定律一直成立,到2042年时,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就会到达1946年刚诞生时的2的64次方倍,就是上边那个20位的数字。

这就是指数级增长的威力,越到后来增长就越快。

越到后来增长就越快,这么奇葩?没错,就是这样。这是一个很反直觉的结论,以往我们预测未来的时候往往下意识的认为,发展是线性的,偶尔可能会有个小爆发,所以各种科幻作品上描述的几十年后的近期未来往往与现在差异不太大。

然而我们如果仔细想想的话,是这样么?我们现在的生活与10年前差距多大,20年前呢?30年前呢?那么30年后的生活可能与现在差距不大吗?基本不可能,别忘了指数级增长的特点就是越到后来越快,未来30年的变化只能是比这三十年的变化更大。

直觉预测为什么会出错呢?其实主要是因为应用错误,因为我们的直觉诞生出来主要是应用于紧急情况下的反应,比如战斗,搏杀,逃跑等,是为了在残酷的自然环境下更好的生存而诞生,当我们将不经过思考的直觉应用于需要经过思考的长期预测领域的时候,就像是做题用错了公式,自然是错漏百出。更疯狂的是,库兹韦尔认为,人类的科技加速不是简单的等比指数增长,而是增长比例也在不断增长的双指数曲线增长。

因为技术发展是成指数模型,而且,现在的统计数据表明我们已经进入了基数足够高的爆发阶段,所以,这么模型的计算结果表明在21世纪中期,人类的科技能力将达到无限大,这个技术能力无限大的点就叫做技术奇点。

研究资料显示:在知识更迭日益加快的今天,一个本科生走出校门两年内,一个硕士研究生毕业三年内,一个博士生毕业四年内,如果不及时补充新知识,其所学的专业知识将全部老化。按照知识折旧定律:如果一年不学习,你所拥有的知识就会折旧80%。其实,就一个人一生所学的知识来说,在校求学阶段所获得的知识充其量不过是他一生所需的10%,而另外90%以上的知识都必须在以后的自学中不断获取。

我来给大家通俗形象的解释下,方便理解。

比如我们现在的科技发展速度,我查了下,美国2012年的授权专利数是253155项(这数据来源于一个新闻报道)算下来大约是平均每分钟诞生一项新技术(当然专利数并不能完全代表技术的发展,还有更多的技术没有申请专利或者不能申请专利)。随着发展速度的不断增长,我们按照指数级发展规律来计算,也许十几年后就会达到平均每秒钟诞生一项新技术的水平,二十几年之后,平均每豪秒诞生诞生一项新技术,三十多年之后,当平均每微秒诞生一项新技术的时候会是什么样的?

那个时候,人类社会一天的发展就相当于我们从南方古猿发展到现在这个模样。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完全无法预测明天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因为明天实在是太遥远了,就像猴子不能想象我们现在的社会,我们不能想象几百万年之后的世界一样。

在这种疯狂的速度下,我们很快就会触摸到科技技术的顶点(如果有顶点的话)。可能会有人不太明白,为什么会在极短的时间内会触及顶点,我们完全不知道顶点在哪里啊。这个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疯狂的加速,比如我们假设以我们现在的科技发展速度距离达到科技顶点需要一亿年(了解一下我们现在的科技发展速度,你就能感受到这已经是一个高的不可思议的假设数值了),依然按照前边的十几年后每秒一种新技术的速度算,十几年后,我们距离顶点就只需要160多万年,当加速到每毫秒诞生一项新技术的时候(二十几年后),我们距离顶点就只需要1万6千多年,当加速到每微秒诞生一项新技术的时候(三十多年后),我们距离顶点就只需要一百多年,那么四十多年后呢?也许早已到达顶点了吧。

这里插几句,说说关于技术发展的速度的数据统计的问题,在这么长时间的讨论中,一种经常被人提到说法就是现在的技术爆炸是虚假的爆炸,实际上只有IT技术在飞速发展,其他技术几乎趋于停滞,经常被人提到的就是航天科技,航天科技被说成几乎没有发展的典型。我想说,这纯属个人感觉,缺乏数据支持不说,而且这种说法隐含的观点是以技术的重要性类衡量技术发展,就以航天科技为例,被人说几十年来几乎停滞的主要原因就是人类登月之后,一直没有登陆火星。以某项技术的重要性来衡量技术发展速度的观点,有一个极大的缺陷就是重要性是一个相当主观的衡量方式,每个人眼中重要的技术都不相同,比如前几年英国一家报纸就做过一项调查,投票选人类有史以来最重要的技术发明,最终获此殊荣的居然是抽水马桶。

真正用来衡量技术发展速度的,应该是以技术的复杂度为基础的,比如我们可以规定当某项技术的工艺流程步骤达到规定的限制,或者某技术需要的基础知识达到规定的量级,则认为该技术的复杂度达到标准,纳入统计数据,然后将每年的统计数据对比,来衡量技术的发展速度。

用这个方法,我们就能比较客观的看待我们的科技发展速度,比如我们可以规定,发明黑火药的技术复杂度为1,超过这个复杂度的技术发明或发现才能纳入统计数据。这样可以避免将四大发明看做重要进步,用来衡量技术发展,却将某公司发明一种减肥的新药物视为不重要而予以忽略,却不考虑减肥药比黑火药的技术更难以发明的,后者所需科技基础比前者高出N倍的实际情况。

好了,我们拉回来继续说,按照上述这个双指数模型计算,你会发现,无论把顶点设置的多高,只要是一个具体的固定数字,我们就肯定会在这种疯狂的加速下在未来几十年内到达。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其实技术奇点的意思就是说,技术的加速发展会将我们的未来完全压缩到了几十年内。就像是一部不断加速快放的影片,不论有多长,都给你几十年内放完。

这是不是意味着,二十一世纪是我们最后的世纪呢?要我说的话,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我在本文以前的版本中一直将技术奇点称之为最疯狂的未来学观点。

比较理性的人可能已经注意到了,这只是一个理想的数学模型而已,现实总是充满了各种意外的,用数学模型去预测,过于理想化了。

我虽然非常喜欢这个观点,但是作为一个理性主义者,我也明白技术奇点并非是一定能实现的。

这个模型说的是人类的发展,假设发展途中人类突然灭绝了,那模型的基础都不存在了,技术奇点自然也就不可能实现了。

还有,这个模型是建立在人类发展可以无限加速的前提下的,那么,人类的发展有可能无限加速么?中间会不会有什么障碍导致减速,甚至不可跨越的障碍导致完全停滞呢?

这就要从技术加速的原因开始慢慢说起了。

技术加速的原因基本可以归结为“有序的复杂性”和计算能力的不断增加。

我简单的举例说明下。比如,从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从简单的多细胞生物,到复杂的多细胞生物,再到人类,都是“有序的复杂性”的增加,同时计算能力也在不断增加。比如从古老的机械计算机到二极管计算机,再到现在的电子计算机,都是计算能力的不断增强,同时运算的程序,也就是“有序的复杂性”也在不断增加。

有序的复杂性,涵盖了自然的规律,生物的规律,人类的思维,计算机的软件程序等。计算能力则代表了在某种规则下的信息处理速度极限。

基本上可以说,“有序的复杂性”决定了我们的信息接收范围。我依然用举例说明的方式,方便大家理解。

比如动物的神经感受器都有一个感受信息的阈值,低于阈值的刺激(术语,意思是外部信息)无法使我们的神经感受器发出信号。举个例子,就像是我们痛觉感受器感受不到一粒空气中的灰尘的压力(痛觉感受器感受的是压力),同时,作为一种压力感受器,它无法感受除压力之外的信息,我们眼睛里的感光细胞同样无法接受可见光之外的波段,同时可见光太暗或者太亮也不行。

同时,神经感受器的工作机制之中,还有时间上的限制,在神经感受器接受到一个刺激产生信号之后,会有一个称之为绝对不应期的阶段,在这个时间内,无论多大的刺激,都无法使感受器发出信号,也就是说这个刺激会被遮盖被忽略。

这些复杂的神经感受机制,从各个方面限制了我们感受信息的范围和量。对我们产生了种种限制的同时也保护了我们,使的我们不会被自然界无限的信息冲击而崩溃。

各种生物从自然界接受信息的原理基本相同,我们人类发明的各种测量仪器,各种工具,各种机器也遵循同样的原则,有目的的选取有用的信息。

计算能力就不用我多说了,大家都天天玩电脑的,肯定明白。

“有序的复杂性”和计算能力这两项对应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中,计算能力的表现主要是速度,计算机的计算速度,生物的反应速度等。而“有序的复杂性”的就比较广了,主要是表现为各种自然规律,科学知识等,“有序的复杂性”的提高对应于生物,就是进化,对应于人类社会主要表现为科学知识的获取和应用。

“有序的复杂性”越高我们获取信息的范围就越广,获得的有用信息就越多,我们就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寻找提升计算能力的途径。计算能力越强,处理信息的速度就越快,就能更快的提高自己的“有序的复杂性”。这是一个互相推进的正反馈过程。

正是因为这是一个正反馈的过程,所以我们才会发现,生物进化和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总是在加速前进。

回望人类的发展史,语言的出现,是增加了“有序的复杂性”,它使得我们交流(处理信息)的速度大大加快,然后语言不断的的发展,变得更加复杂,我们的交流也越来越高效,同时可以准确交流的信息也不断变的更加广泛,最终随着文字的诞生,抽象的东西开始广泛的交流和发展。

文字的诞生使得我们不再只能通过观察自然和与他人交流获取信息,而是可以通过更多的渠道获取更加广泛的信息,然后,以文字为基础,抽象的数学(代数,几何)开始了不断的发展,并出现了以数学为基础的完全抽象的概念。同时数学的发展大大加强了人类的计算能力,不过这不是真正因为硬件改变计算能力的提升,而是相当于用数学这个优秀的软件重新编译和升级了我们思维,发挥出了计算潜力。

数学带来的计算能力,使得我们开始大量的发明各种工具,这些工具从各个方面提升了我们的“有序的复杂性”。比如车船等交通工具,使得我们能够去向更远的地方,扩大了信息收集的范围;从古代的尺,规,日晷,钟表,秤,天平,升,斗等原始的测量工具,到现在的望远镜,显微镜,盖革计数器,化验机,温度计,风速计,原子钟等等各种测量工具都在不断的扩大我们接收信息的范围。

同时这些工具第一次真正意义上从硬件上提升了我们的计算能力,现在最广为人知的原始外置计算工具应该说是算盘。

在电子计算机发明之前,人类文明的发展主要是依靠提高“有序的复杂性”,硬件带来的计算能力的提升主要是依靠增加人口。最近几十年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电子计算机计算能力的指数级增长。

到了我们当下的这个时代,计算能力的提升主要是依靠研发和制造计算机,还有人口的增加和让更多的人参与创造性活动(主要是科研),人脑也是非常优秀的计算硬件,并且有相当大一部分计算目前只能靠我们的大脑来完成。

“有序的复杂性”的提高,主要是依靠各种创新以及不断的推广各种创新产品,创新包括各种科研创新和社会体制创新等。“有序的复杂性”的提高就是一个不断探索和优化的过程,科研创新可以探索,扩大信息收集范围,同时优化现有的机制体制(包括机器和相应的社会制度),而社会制度调整和体制创新主要负责优化(主要是社会制度),将已有而未发挥的潜力开发出来。

所以,科学研究的趋势是探索的更多更远更广,比如深空探测,哈勃望远镜,探月,深海探测,覆盖全世界的气象探测装置,精密度越来越高的各种光学,声学,电磁,化学探测器,欧洲的大型粒子对撞机,中国正在建造的直径几百米的射电望远镜等等等等。从时间,空间,数量,类别等等等等所有的角度扩展我们的信息收集范围。

而体制调整的主要目的是不断的改进社会制度这个软件,释放现有的计算潜力,以最高效的方式利用现有的计算能力,从而提高“有序的复杂性”和计算能力。

因为从古至今,直到今天为止,人脑的作用依然是不可替代的,是最优秀的计算工具,所以,社会制度发展的整体趋势就是不断的释放和优化人脑的计算能力和创造能力,具体的表现就是:只要情况不是特别糟糕,就会始终保持一部分人专门从事脑力劳动,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的提高脑力劳动者的比例,比如现在自动化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创造性劳动领域,脑力劳动者的比例不断的提高,同时社会的整体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以此优化每一个人的大脑计算能力。

这个发展趋势的理想状态应该是所有人都能享受最好的教育,所有人都从事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也就是思考和研究创新,这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

说了这么多,大家应该基本明白技术加速的原因了吧。

其实我们仔细思考的话,你还会发现,摩尔定律并不是科技指数发展的原因,而是造成它双指数发展的原因。

这就像是一个人扔一个六面的骰子,一次扔出6点概率是六分之一,然而我们如果让6个人或者更多人同时扔的话,如此多的结果中出现一个6点的概率就会随着人数的增加越来越接近100%。举这个例子的意思就是要说明,增加计算能力可以通过增加计算机的数量来实现,摩尔定律并非技术加速成立的必要条件。不过这种通过增加数量实现的增长,有一个自然极限,毕竟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

仅仅是计算机(或人脑)数量的增长就足以支撑科技指数发展,比如我们现在的社会,就算我们假设摩尔定律今天失效了,那么仅仅通过制造更多的计算机和培养更多的科学家我们的科技发展速度依然会远远快于100年前。而计算能力指数增长的作用有两个,一个是不断的增加人类计算能力的总上限,第二个就是造成指数发展模式的底数不断增长的双指数加速。

现在计算机的计算能力每十八个月翻一倍,存储能力每十八个月翻一倍,互联网的带宽每9个月翻一倍,而目前我们互联网上的数据总量才每两年翻一倍。现状是计算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的增长远远超过信息总量的增长,并且不断的拉开差距。

这就出现了一个有趣的怪现象,明明我们收集的信息总量在不断增长,按照我们的惯性思维,我们处理这些信息需要的时间应该更长,但是因为计算能力的疯狂增长,我们反而发现处理这疯狂增长的巨量信息所需的时间在不短缩短。而科技发展就是对有用信息的处理和应用。这就造成了很多人觉得随着系统工程越来越大,复杂度不断增高,我们的科技发展应该会减速,而现实却是不断加速的奇怪的不符合直觉和常理的现象。

现在我们的状态是摩尔定律导致的计算能力双指数增长正在造成科技发展的双指数增长。即使摩尔定律早某一天失效了,因为计算能力增长速度超过信息增长造成的计算能力富余,我们的科技发展也会经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继续双指数增长,才会逐渐减速进而停滞。

计算能力的浪费只要家里有电脑的基本都能体会到,我们家里的电脑和智能手机每天开机几小时?我们每次用的时候又用了其中多大的计算能力?说我们90%以上的计算能力都在闲置浪费,我觉得并不为过。

计算机摩尔定律是造成我们这个时代科技大爆炸的主要原因之一,只要摩尔定律不失效,科技发展的双指数加速基本上就不会停。

摩尔定律什么时候失效?这就不好说了,不过就目前的状态来看,随着生物计算机,纳米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等等技术的发展,有人预测摩尔定律在二十年之内应该是不会失效的,至于以后会不会有新的理论和技术导致摩尔定律继续成立,还是失效,那我们就不知道了。

技术奇点的关键就是加速发展。

现在我们再来说说另一个预言:在某一天技术能力达到无限大。我觉得这个说法不太严格,因为无限的概念在数学上是一个变量,它的意思是表明一个量具有不断增长的特性,使得这个数大于任何一个确定的数。

其实这个预言的成立是需要前提条件的,那就是技术的发展不存在上限,可以无限的发展。这有点超乎想象,我也不知道这会是什么样的一个宇宙,不过在这个模型下,我们将会可以超越时间的限制,跳到时间之外,这种状态下,我们也可以说文明的“时间”将在二十一世纪结束。

另外一种符合大众想象的模型是,存在一个发展上限。这种模型下,我们会在疯狂的加速下,在二十一世纪发展到接近顶点,然后如果因为顶点的限制,我们未能跳出时间的限制,那么虽然二十一世纪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十分清楚的知道文明的终点是什么样子,但是真正的完全走到那个终点可能需要极其久远的时间。甚至在宇宙毁灭的时候都到不了那个理论极限。当然也有可能在二十一世纪就完全到达顶点。

如果在有上限的模型下,我们跳出了时间的限制,那么我们的文明的“时间”也会在二十一世纪结束,至于之后会是什么样,我们无法想象。

所以技术奇点的加速发展模型表明,在某种意义上二十一世纪就是人类文明的终点,也许是时间上的,也许是技术上的。

也就是说对于我们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我们将会有可能在有生之年看到长篇连续剧《人类文明》的大结局。这简直是太疯狂了有木有。

很多反对技术奇点的人说,也许制造强人工智能,解读人类思维或者XXX技术是永远不可能的,所以技术奇点也是永远不可能的。其实这种说法是打错了地方,此类说法的含义只是相当于说存在不可逾越的极限,也就是发展极限很低,甚至我们已经看到极限了,并没有驳倒技术奇点思想的根基:技术加速。

虽然我们还不能100%肯定的说,我们的文明一定会在本世纪达到终点,但是我们从目前的现状来看,至少未来二十年几内技术发展是加速的。至于几十年以后的事情,那就只能到时候再根据当时的情况再说了。

从技术加速的原因我们可以知道,实际上技术奇点最耸人听闻的结论:技术达到无限大,是有条件的,它只是一个可能的结果而不是必然的结果。

技术奇点派的观点更严格的说应该叫发展加速理论,不过大家都这么叫,我也叫习惯了,所以我们下面还会继续用这个词。不过要请大家注意的是,本文中提到技术奇点派观点的主要含义是发展加速理论,而不是单指技术无限大这个结论。

广义的技术奇点就是指技术无限大的那个状态,不过因为以我们现在的实际情况来说,我们根本没办法严肃的讨论它,以我们有限的智商和知识去严肃讨论无限的智商和知识状态会是什么样,纯属自虐,所以我们技术奇点派的信奉者们关注的最多的,是人类智慧的提升,我喜欢将其称之为狭义的技术奇点,虽然这个叫法一点都不严格。

为什么经常关注这个东西,因为这是一个关系我们未来继续发展的一个关键点。如果我们成功的证明我们可以解读并提升自己的智慧,就像升级计算机那样。那么只要我们第一次提升成功,我们就可以利用我们升级之后更聪明的脑袋在更短的时间内再次升级自己的智慧,然后不断的重复这个过程,形成一个正反馈,造成我们智慧的大爆炸,将摩尔定律带来的加速发展延续到更远的地方,并且,只有证明我们的智慧是可以升级的,我们才有可能真正到达广义的技术奇点(此处指技术无限大)。

如果我们最终证明智慧的提升是不可能的,那就是证明了发展是存在上限的,并且这个上限还相当低,这种状态下,我们在未来三十年内就极有可能进入发展几乎停滞的状态,成为一个文明的活化石,直到彻底灭亡的那一天。各种科幻小说中那种存在了数万年数十万年统治整个银河系的庞大政体,基本上就是这个水平。

在这里,技术奇点的信奉者和其他人看法不同之处可以说尽显出来,在普通大众眼里,这样一个统治银河系的古老帝国可以说是一个辉煌无比的庞然大物,但是在技术奇点主义者眼里,这只是一个已经“死亡”的化石文明。

不过,最终的结论到底是能不能成呢?我们还不知道,只能说目前看到了一些成功的曙光。比如2013年的研究已经实现了最简单的人脑与人脑之间通过机器进行交流,发明了不会被大脑排斥的植入式无线电装置,出现了用思维直接操作的电脑系统系统雏形。这些研究表明我们已经初步理解了人类的思维,这些研究为那些目前只能在科幻小说中看到的下载式学习,人与人之间直接的思维交流,直接用思维操控外物,记忆的上传下载,甚至意识的上传下载等技术提供了最初步的技术基础。

人脑互联装置通过网络远程控制他人手指

我们虽然不知道最终的结果是什么样,但是我们知道随着发展的不断加速,我们在十几年之内就能知道结果。2013年美国和欧盟各自出资数亿美元规划了自己的大脑开发计划,用以在十年内解开人脑和思维的秘密。

忽然发现我扯得有点远了,我们继续拉回来说技术加速发展的问题,上边已经说过了,技术加速发展是因为“有序的复杂性”和计算能力互相递推造成的,我们已经知道随着摩尔定律的延续,计算能力的继续增长基本无压力,那么有“有序的复杂性”呢?

下面我们将“有序的复杂性”粗略的划分为科学技术和社会制度两大方面,分开说一下。

我们先从科学技术开始说起吧。科学研究基本上就是一个总结经验,归纳规律,实验验证,错了,然后重新再来这样一个不断重复的过程。科学技术的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个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所以我们可能会面对很多未知的东西,面临意想不到的问题,使得科学技术的发展往往具有一定的随机性。

我们做一个可能不太恰当的比喻,科技的发展,就像是我们面对一个不知道有多大的迷宫,我们的目的就是找到藏在其中的财宝,并找到出口。一开始的时候,探索者只有一个人,只能自己用脚走,后来,这个人找到了稳定的食物来源,于是,就可以有更多的人跟他一起到处走,随着不断的探索,更多更稳定的食物保证了探索者的数量总是在不断增多,探索的速度不断加快,有一天,其中一个探索者找到了交通工具的制造方法,于是,探索者们走的更快了,随着不断有新的更快的交通工具被发现,探索的速度不断加速,有一天,远程的通讯工具被发现了,于是探索者们之间可以更快的交流,更快的知道别人在哪里,更加快速知道哪些地方别人已经走过,避免无用的重复使得探索再次加速,随着通讯工具的信息速度和范围不断增加,探索的速度不断加快。

就像前文说过的,随着人类的发展,科技不断提高,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进入科研行列,科研人员数量的增加,使得科技发展成加速的态势,但是,我们还要面临发展瓶颈的问题,因为我们并不知道下一个发现发明在哪里,所以常常会出现长时间的发展瓶颈,科技发展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进步微小。科技的加速发展并不能解决发展存在瓶颈的问题,但是发展加速可以缩短瓶颈期。

比如在过去某个领域每年诞生一项科技成果的时候,十年的瓶颈期并不算太稀奇,也许会出现百年的瓶颈期,但是到了现在每分钟诞生一项科技成果时,一百分钟的瓶颈期算是瓶颈期么?作为一个外行你会察觉到么?假设在现在出现了一年(相当于过去每年诞生一项成果时525600年)年都毫无进步的瓶颈期,明显到所有人都能察觉到了,但是你觉得一年真的很长么?

随着发展的加速,出成果的时间缩短,瓶颈期也会相应缩短,所以实际上基本不会出现某些人想的那种在现在或者未来依然出现几十年毫无进步的瓶颈期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那是已经到顶点了,不是瓶颈。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科技普及的问题,就像有人说的,那么多科技成果,普及不到我们身上,也是白瞎,看了只能白看,还不如不看。科技的普及的确不同于研发,因为它还要受到一些成本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并且不管怎么说普及总是需要时间的。所以,无可否认科技的普及应用要落后于研发。

但是,科技的普及速度也是在不断加速的。随着科技的进步,因为交通,通信变得越来越便利,技术普及的速度正在越来越快。农业时代,技术的普及靠口口相传,交通基本靠走,通信基本靠吼,其普及速度之慢可想而知。到了工业时代,有了明显的进步,交通有汽车火车了,通信先是有了报纸杂志,后来有了无线电,通信速度(也就是新信息的普及速度)在不断的向光速靠拢,交通速度正在不断的向音速靠拢。于是新知识和新科技才得以快速在全世界的范围内普及。

到了现在这个信息时代,信息的传递速度已经达到了接近光速,新的理论性的科学技术相关知识,每天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在互联网上传播。交通的速度已经达到了音速(飞机),并继续提速,向光速靠拢。建造性新科技的普及(也就是传统意义上靠交通来普及的新科技)也在向光速靠拢的一个表现,就是3D打印机。

3D打印机的出现,使得我们可以实现即时生产,有人将设计好的打印软件程序发布到网上,然后其他人下载到自己的3D打印机,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3D打印机的能力不断增强,很快我们就可以实现新科技产品的光速普及。

我们可以看到,文明程度越高,我们改造世界的能力越强,科技进步的速度越快,而且科技普及的速度也越快。这是因为新科技普及的速度也是影响科技加速的因素之一,只有不断加速的科技普及速度才能保证科技的进步不断加速。

就像那个比喻中说的,更开放的信息交流和更快的信息交流速度,能够避免重复的做无用功,所以更加开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趋势。

对于科技发展来说,最怕的还是无法绕过又不可逾越的障碍,也就是看到发展极限,如果发展极限相当的低,则我们有可能在三十年内就进入发展近乎停滞的状态,继续加速自然成了错误。

发展极限相当低并非不可能,有人可能听说过比较有名的一个关于外星人的费米悖论,按照我们现在的观测和测算来说,如此广袤的宇宙中,大部分科学家都觉得只出现人类一种智慧生命的几率微乎其微,最可能的是宇宙中存在大量的智慧文明,然而,我们一个都没有见过,这是为什么?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发展的极限相当低,这个极限使得所有的文明都无法走出诞生它的恒星系。

当然,还有另外一个可能,那就是发展不存在极限或者极限相当高,使得文明不需要经历殖民外星系的过程,就在本恒星系内在完成了跃升,跳出了我们观察到的四维宇宙时空。对于那些生命体,我们完全无法理解他们的存在状态,所以也无从找起。

另外还有一个可能性,既然发展是不断加速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反推,越早期发展就越慢,也许诞生第一个智慧文明所需的时间就是非常长,我们人类真的就是第一个智慧文明。

当然关于费米悖论还有很多其他的猜测,上面列举的只是技术奇点状态下的三种可能。

对于科技发展来说,除了发展极限相当低造成完全停滞之外,还有一种可能造成发展减速的原因,那就是大灭绝,比如战争,天灾,瘟疫,意外事故等,造成全球人口一年之内死掉了50%以上。因为在我们完全解读自己的思维之前,人脑的核心计算能力是不可替代的,并且我们只能通过生殖来增加这种计算能力,如果发生了此类大灭绝事件造成的核心计算能力的大退步,就会使得社会的发展出现非常明显的停滞甚至退步。

甚至如果更夸张一些,在我们解读自己的思维之前,人类突然全灭了,那么因为我们没有留下文明的继承者,所以文明终结,技术奇点自然也就不可能了。如果我们在解读了自己的思维创造出强人工智能之后全灭了,那么还有可能由它们作为我们文明的继承者继续发展从而实现技术奇点。

不过这两种情况都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想要的是通过人类进化和自我提升实现以人类为核心的技术奇点。不过世界毕竟不是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的维护人类的生存,保证尽可能多的人都生存到奇点来临。万一真的没挺过去灭了,那也没办法,我们也只能感叹天意如此。

说了科学技术我们再来说下社会制度。首先要说一下这里所说的社会制度并不是单指政治制度,而是包括法律,道德,政策,民间组织,公司,家庭,宗教,党派等等很多很多制度,是指人与人之间相处而形成的各种组织方式。

前文已经说过,社会制度发展的趋势就是让更多的人进入创造性劳动领域,充分的利用人脑这个无法替代的核心计算能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更多的人从事以思考为主的创造性活动。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就是让所有的人都从事创造性活动。

从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可以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从事创造性劳动,封建时代,90%以上的人口都在从事农业,工业化时代,从事工业的人口超过了农业,带了现代社会,在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人口已经超过了工业和农业人口的总和,我国2011年时第三产业的人口已经达到40%左右。

现在随着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研究带来的自动化将越来越多的人挤出非创造性劳动领域,我们正在走向发展的下一个阶段,那就是从事创造性劳动的人口即将超过从事非创造性劳动的人口。

所谓创造性劳动就是能够创造新知识的劳动,也就是能够有效的增加“有序的复杂性”的劳动。它包含的范围非常广阔,比如科研(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文艺创作(文学创作,艺术创作等),设计(工业设计,艺术设计,制度设计等)等等。

产业格局的变动带来的社会变化新情况,将导致一系列的社会变化,从经济到政治再到生活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社会制度改革如果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不一定会阻止奇点的到来,但是却会大大的阻碍科技发展的加速,使得技术奇点的加速模型出现错误。因为后文我计划用两章的篇幅来详细说明这些变化,所以在这里就不多说了。让我卖个关子,好奇心重的就先憋一会。

不过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技术加速发展的模型确实就像反对者说的那样,并非100%成立的正确模型,但是它却是最有可能出现的一种情况。社会发展作为一个多因素作用的系统,出现多种可能性是很正常的,而技术奇点(加速发展模型)作为其中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概率最大的结果,难道我们不应当将其放到核心的位置,给予最大的重视么?

然而现在的情况是,技术奇点理论在国内是一个相当小众的东西,绝大部分的人没听说过,听说过的人当中,又有很大一部分人认为这是纯属扯淡。讨论技术奇点带来的社会影响的文章非常少,其中有用的就更少了。(我不会告诉你我2014年年初网上搜索的时候发现在这方面本文已经快要珍稀到国内独一份的程度了)

所以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人了解技术奇点以及它所带来的各种影响。下面就让我们来说说技术奇点带来的众多社会影响。

技术奇点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光是人类文明大结局这一点就足够毁掉无数人的三观了。如果你以为这就是全部了,那就大错特错了。

技术奇点的主要影响还是跟加速发展有关。不断加速的发展,会使得我们的社会变化越来越快,除了会出现越来越多令人惊奇的科技产品之外,还会导致很多意想不到的影响。

那加速的发展会带来哪些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呢?

正面的影响有不少,主要还是科技的快速进步带来的各种革新,使得我们会在短时间内不断的看到完全超乎以前想象的科技产品和科研成果。前文已经说过技术加速使得我们的发展会在21世纪终结,此中的含义非常深远,这意味着只要是可能出现(顶点允许)的科技,都会在未来几十年内出现。比如长生不老,星际移民,意识上传,空间跳跃,甚至更夸张的制造小宇宙,进化到跳出四维时空等。总之,各种幻想小说上描述的先进科技,奇幻魔法,只要是科技发展允许出现的东西都会在未来几十年内出现。

从现在开始,科技发展已经开始超越科幻了,我们正在逐步走进一个完全超越前人甚至我们自己的想象的时代。你可以试着想象一下,一个拥有几乎无限的技术力量,几乎无所不能的终极文明是什么样子的,那就是我们几十年后的模样。(想象力比较匮乏的同学可以参考《三体》三部曲和《希灵帝国》这两部科幻小说,看看科幻作家们的想象中终极文明具有怎样的技术力量)

好了,正面影响就说这么多吧。虽然我说的非常简略,但并非因为正面的影响很少,恰恰相反,是因为影响实在太大太广泛,我根本说不过来,所以才如此简略。

下面我们说说那些负面的影响。负面影响主要是不断的加速的发展和变化带来的心理冲击,另外不断加速的发展还会使得我们能够预测的未来越来越短,使得我们根本没有办法想象远期未来的景象。

我们为什么没有办法直观的想象加速发展状态下远期未来的景象。那是因为那时的科技水平高的完全超乎我们的想象,举个例子,牛顿力学出现之前的人们根本无法想象遍布人造卫星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因为人造卫星的发射需要以牛顿力学甚至相对论为基础。

现在新的物理学理论还没有建立起来,所以我们完全无法想象新的物理学会导致什么样的宇宙观,又会导致什么样的新技术。而新出现的物理学会是终极理论么?有没有可能随着技术的高速发展再次在短时间内被淘汰呢?有可能。也就是说有可能30年后的物理学已经超越我们的想象至少两代的距离了。我们如何去想象那时候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这还只是物理学上的更新导致的,还有很多其他学科的更新,比如心理学,一旦大规模更新,彻底毁掉我们的三观是必然的。还有生物学,社会学,人工智能,等等等等。我们完全可以预计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基础理论的更新也几乎必然出现。大规模的知识更新将导致我们对于远期未来的预测能力完全丧失。

同样也是因为大规模快速的知识更新,将会带来前所未有的心理冲击和心理压力。我们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建立在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的。知识的更新,尤其是理论科学知识的更新,往往会带来思想观念的极大变化,这往往意味着,我们需要抛弃旧的观念,接受新的观念。观念的冲击带来的思想崩溃与重建可不是一个好受的过程,同样也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你可以想象一下自己奉为信仰的东西某一天被推翻,你会怎么样?如果你现在所相信的所有一切都是错的,你会怎么样?你仔细的想象一下这种情况,就能明白这种冲击会带来怎样可怕的心理冲击和心理压力了。

知识的快速更新意味着三观的快速刷新,“毁三观”这件事对于每个人都将在未来不断的发生,这种事情会发生多少次呢?我们不知道,也许只是十几次,也许是无数次。也就是说,未来三十年内我们的三观,我们的思维模式可能要被毁掉无数次,你顶得住么?

如果处理不当的话,我们到不了全人类都疯掉的时刻,遍布世界的精神崩溃的疯子就会毁掉全世界了。其实这一点在现在就已经有相当明显的体现了。现在人普遍感觉精神压力大,很多人都说是生活节奏快,生存压力大,其实就现在的生产力水平来说,一个人就算天天出去乞讨也肯定饿不着,哪里来的什么生存压力呢。压力的根本来源还是因为的社会发展变化不断加快,使得我们也不得不不断加快自己的节奏努力的追赶这个每天不知道刷新多数次的世界,努力的适应这个每天都有无数新事物的社会。

如果一个人经历了一次思想信念崩溃,他抑郁了,他花了一年的时间走出了抑郁,可是仅仅一个月之后,他再次经历信念崩溃,又抑郁了,这次,他花了六个月的时间,再次重拾生活的信心,又一个月之后,快速的知识更新再次击溃了他的精神和信仰。这个人会怎么样?如果上述过程不断重复,又会怎么样?

可能的结果有以下几种,一种是,这个人经历这种事情多了,习惯了,心理承受能力,包容度,思维,眼界等都有了很大的拓展,使得他不会在出现这种事情。

还有一种就是,没撑住,疯了。

另外一种是,精神崩溃,自杀了。

最后还有一种就是,停留在一种信仰上,拒绝接受新东西,狂热的坚持自己的信仰,拒绝一切改变,甚至试图毁灭那些与他信仰不符的人或者事物。

上述第四种情况的那些人就是我们所说的极端分子。为啥现在抑郁症的发病率逐年攀高,原因就是社会变化不断加速。而且,技术奇点的加速发展模型表明,如果我们不采取措施,这个问题只能更加严重。

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成为极端分子,为什么各种类型的极端主义不断产生,比如极端环保主义,宗教极端分子等等。就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无法接受时代的发展与变化,当人们发现无论怎么追赶时代的脚步都追不上的时候,就会有一部分人认为他们被时代抛弃了,于是他们抛弃了时代,停下了追赶的脚步,想要建立自己理想中的小世界,想要永远生活在他们心目中美好的过去。人人都知道科技在发展,未来更美好,但是为什么人们越来越喜欢复古?因为未来否定了他们。

当那些甘愿停下脚步,成为时代的遗民的人们,发现他们根本没办法不受外界的影响建立自己的理想国的时候,于是一些人成为了更加极端的毁灭分子。

加速发展带来的心理冲击将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社会的一个大问题,并且会造成一系列令人瞠目结舌,出人意料的事情,因为没有人知道五花八门的疯子和变态会干出什么样的事情。

避免这种心理冲击的有效办法包括大力的普及心理学知识,培养更多更好的心理医师,加强心理学的研究。另外还有普及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极为广阔的包容性能有效的帮助人们减少心理冲击带来的影响。

除了限制预测能力和心理冲击之外,越来越快的发展还会使得我们面临不断出现,似乎没完没了的不断冒出来的各种问题。新技术会带来新的社会问题,同时也很可能带来新的犯罪。看上去我们似乎要面对一个充满问题的未来,不过还好,问题不断出现,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速度也会不断增加。不过一但失衡,问题诞生的速度超过了解决问题的速度,那么结果就无法预料了,反正肯定很糟糕。

章节末尾说一下技术奇点模型的验证方法,以表明其具有可证伪性,前面说过,这个模型表明在摩尔定律未失效,且社会平稳发展的状态下,科技发展肯定是加速的,如果我们发现了发展减速,唯一的可能就是我们到达发展的顶点了,所以未来我们在上述两个条件成立的情况下观察到了科技总体发展非加速的状态,那么按照技术奇点模型的预测,我们将进入不断减速的状态,并且再也不可能重返加速状态,而是开始发展速度猛降,直至发展完全停滞。按照模型来说,我们现在已经处于急速上升期,如果未来我们的统计数据表明已经出现连续三年以上的科技发展非加速状态,那就表明我们的科技发展已经接近顶点,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发现技术发展再次开始加速,那就表明技术奇点模型是错的。如果谁有志于驳倒技术奇点,建议从这方面收集数据。


这里说点相关的东西:很多人认为技术的发展是S型曲线,而不是所谓的指数曲线。其实我也不是100%肯定人类文明发展一定是指数曲线,因为究竟是哪个曲线将取决于我们的文明发展顶点究竟有没有顶点。而且鉴于我们现在完全无法想象及讨论“宇宙在所有维度及概念上都是无限的,人类能永无尽头的发展”究竟是什么样子,所以实际上我们只能讨论有顶点的情况,而这种情况下,实际上发展会是一个S型曲线,也就是前文说的我们在接近发展顶点时发展速度会急速下降。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说人类文明的发展是S型曲线也不能说就是错的。但是这里要说的是,这种S型曲线是认为只有在我们接近顶点的时候才会发展减速,在此之前一直是加速的,而不是传统很多人认为的那样由无数个S型曲线相接,发展速度快慢不定。传统认为的S型曲线发展,实际上是没有考虑到范式转移造成的结果,单纯的只看某一个项或者某种科技的发展,造成的误解,实际上当我们将科技发展当做一个整体看待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指数曲线才是正确的发展模式(在接近顶点之前)。


最后说一句,关于技术奇点是否成立的技术问题讨论,推荐大家看下《奇点临近》,本文主要是讨论技术奇点的社会影响。

最最后再PS一句,我个人能力有限,目前只能想到这些问题。关于技术奇点的社会影响,我以后肯定还会继续关注和思考。如果谁对此有兴趣的话,欢迎到百度技术奇点吧来讨论。

参考资料:

《奇点临近》(The Singularity Is Near: When Humans Transcend Biology)

作者:雷·库兹韦尔(Ray Kurzweil) 译者董振华,李庆诚。

SBN:978-7-111-35889-3

《科技想要什么》作者:[美]凯文·凯利

I S B N:9787508630373

《失控》作者:[美]凯文·凯利 译者: 东西文库

副标题: 全人类的最终命运和结局 原作名: Out ofControl: The New Biology of Machines, Social Systems, and the Economic World

ISBN: 9787513300711

维基百科:技术奇点:

技术奇异点

维基百科:弗诺文奇

弗诺·文奇

新闻报道:人脑互联装置通过网络远程控制他人手指

人脑互联装置通过网络远程控制他人手指

新闻报道:美国2012年授权专利数了253155

2012年度美国专利授权TOP25榜单点评

新闻报道:美国“探脑”计划

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3-02/19/c_124361940.htm

百度百科:直觉

直觉_百度百科

维基百科:直觉:

直覺



PS:这是我自己写的关于技术奇点的文章《未来三十年》里边的第二章,专门论述技术奇点的。

想要了解关于技术奇点的更多东西,可以参考库兹韦尔的《奇点临近》或者我自己写的《未来三十年》。《奇点临近》主要是技术上的一些探讨,而我的那个未来三十年主要是就技术加速的原因和结果,以及它的社会影响做了一些探讨。

《未来三十年》

这个是发在百度科幻世界吧的,

未来30年_国际观察

这是发在天涯国际观察的,内容一样,看哪个都可以。

另外也可以到百度技术奇点吧来与我们共同讨论。

奇点临近网上也有PDF版,淘宝也有的卖,多看阅读有电子版出售。

先说明一下,看《奇点临近》时别看中文版,看英文版吧。反正都有免费PDF。中文版的翻译就是个渣,很多地方和原意都是相反的,译者似乎不大懂相关技术。